《人海回音》是一個大潮流中的一滴水,一滴有苦澀也有甘甜的水。但即使是這一滴最為平凡的水,也蘊含著新中國成立到新時代以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內部所聚集的巨大能量,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力量。作者長期工作生活在基層,曾承擔對接鄉村扶貧工作任務十余年,與貧困農戶、扶貧干部、鄉鎮干部等基層工作人員有深入的接觸,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對中國文化與當代生活有深刻的思考。
小說取材于一個真實的人間故事,書寫一個堅韌又寬闊,曲折卻溫暖的尋親故事。同時,也書寫了平凡世界中,種種獨屬于中國人的那份溫良與人情,希冀給讀者帶來最為樸素的文學慰藉。作為新時代農村題材小說,延續“五四”以來對鄉土中國的觀察、思考和理解,也獻禮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周年。
小說故事從疫情結束后的一次住院開始。待業記者的劉曉聲遭遇“中年危機”,陪著退休教師母親到縣醫院休養,遇到了一位同樣住院診療的女病人韓志珍。住院陪護的無聊之中,劉曉聲耐心聽完了這位名叫韓志珍的老農婦,講完她一生最為平凡卻又傳奇的故事:
韓志珍出生于1949年,是天平鎮韓莊村人。解放前,她的父親韓立本因為家中無土地可耕種,只得拜師學藝求口飯吃,學得了木工手藝,背井離鄉,靠手藝漂泊四方,并在山東娶妻。在給解放軍做木工活時,聽說解放軍打完淮海戰役要向南推進,韓立本便機智地跟隨著解放軍,用小車推著懷孕的妻子返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分得了土地,也就此回到韓莊扎根生活。韓立本先后生了韓志珍和韓志高兩個孩子。可惜,到了動亂年代,韓志高幼年不慎落水早夭,加之韓立本的妻子生三胎時難產去世,便只留下來韓志珍這一根獨苗。
膝下無子,韓立本便以木匠手藝,招贅了趙莊的孤兒趙新田為婿。韓志珍和趙新田夫婦先后生了韓云峰和趙云強兄弟倆。
身為貧困農家子弟的韓云峰勤奮好學,品學兼優,是縣中的拔尖生。如果讀書有成,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潮流中,他原本會有一個非常美好的未來。1993年,就在韓云峰準備參加高考之時,他的父親趙新田酒后看守自家承包的魚塘,不慎落水身亡。這件事極大影響了韓云峰的心情,他沒能及時參加當年的高考,也耽誤了他的一生。他對父親之死,產生了猜忌,深深懷疑與父親有矛盾的韓莊村委會主任韓志權,謀害了父親。他認為,韓志權一直覬覦自己家的魚塘,一直圖謀殺害父親。可惜,他查來查去,沒有查到任何的證據。但是由于他太年輕不通事理,將兩家這一矛盾公開化了,這將給他的一生蒙上巨大的陰影。
1994年,為了支持學習成績并不出色的弟弟趙云強,確保他能在中考里考上縣中等師范,韓云峰特意休學一年。他既協助母親韓志珍務農,減輕負擔,也全力輔導弟弟趙云強復習各門課程,自己也準備著1994年的高考。
一切巨大的轉折點,發生在1994年高考前夕。韓志權的次子韓云偉從師專放暑假回家,與同學聚會后酒駕騎摩托車回村,在村口發生交通事故。摩托側滑,韓云偉的頭撞到村口的電線桿,不幸身亡。這本來是一次不幸卻尋常意外事故,卻因為韓云峰與韓志權家公開的矛盾,喪子心痛的韓志權及其長子韓云鵬,都猜忌起了韓云峰。一天之前,韓云峰和韓云偉還在魚塘邊發生過口角。
因此,韓志權和韓云鵬報了警。然而,警察秉著事實斷案,經過反復勘察,認為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并不支持韓志權父子有人謀殺的申訴。然而,就因為警察的到來,給了涉世未深的韓云峰極大的驚恐,他選擇了不聲不響地離家出走。這一走,便是二十四年。
這二十四年里,韓志珍一家從普通農家變成了困難農戶,又從困難農戶脫貧為普通農戶。為了生計,韓志珍獨自一人苦苦撐持,把二兒子趙云強送入了縣師范學校。在此期間,韓志珍沒有放棄尋找大兒子韓云峰的努力。對韓云峰的出走,她也充滿了疑惑與矛盾,剛開始希望兒子不要太快回家,后來又期盼著兒子能回家。雖然文化基礎薄弱,學歷只有高小,她也重新開始讀書認字,收集一切關于兒子出走的蛛絲馬跡,漸漸變得像一個偵探一樣善于推理與分析。
生活的壓力永遠是第一位的,特困戶韓志珍還要種田務農,改善生活,還要支持小兒子讀書、工作、結婚買房。盡管兩家有大隙,身為村干部的韓志權,還是盡最大可能幫助韓志珍脫貧,解決掉若干的現實問題。在這漫長的過程中,韓志珍不斷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努力尋求他們的幫助。她尋求的所有人,都盡可能地出力查找,幫助她尋找大兒子。從駐村扶貧干部到鎮、縣干部,從韓云峰的同學們到村民鄰人,從當年插隊的上海老知青們,到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都給予了韓志珍最大的幫助,收集到了很多的線索。點點滴滴的善意匯集,兒子韓云峰時斷時續的消息,是韓志珍生活下去的勇氣。
經過十余年不懈地努力,韓志珍的生活狀況也慢慢得到改善。二兒子趙云強中師畢業后,到鄉村學校教書,也極大地減輕了她的負擔。然而,籌錢的事還沒有結束。韓志珍為了支持二兒子趙云強在縣城買房,又從農民變成了農民工,進入同村能人韓天余創辦的工藝品工廠打工。后來,趙云強與角灣村的女孩胡蘭芳草草結婚,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調回到了城里工作。返城工作后,韓志珍又不得不幫助兒子和兒媳帶娃,尋找韓云峰的事便一拖再拖。
進入到新世紀和新時代,整個韓莊和天平鎮也迅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在飛速發展。然而,大兒子韓云峰的音訊和歸期全無線索,變得遙遙無期。而韓志珍也在等待之中漸漸老去,到了六十歲的年紀,她從工廠“退休”,不知道自己該這么等下去,還是出門尋找,在迷茫中務農、打零工。
2014年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龍卷風過境,摧毀了韓家的老宅,差一點就要了韓志珍的命,把她埋在了廢墟之中18個小時。幸好解放軍及時進入救災,將她救了出來。劫后余生的韓志珍決定不再這么等下去,走出家門,離開韓莊,主動面對巨大的未知,尋找韓云峰。恰好此時,她的上海知青故友盧毓嘉帶著她一起出游,與另一個離家出走的女子錢抗美組團,自駕一輛面包車,開遍整個中國。她們三個老婦人,無畏年齡與旅途辛苦,從最北的漠河到最南的三亞,從最東的大海邊到西部的原野高原,踏踏實實地走遍了中國——
人海茫茫,眾生喧嘩,深情呼喚,只為一個同樣深情的回聲。只要聽到一絲孱弱的回音,無論千山萬水,都要去找到你。
小說時間跨度從1993年至2023年,以韓云偉之死、韓云峰的去向為懸念,以尋找韓云峰為敘事內驅,立足現實主義原則,汲取現代主義的敘事營養,細致而真實地書寫近三十年巨大的人間滄桑,誠摯真情,書寫鄉土中國里質樸而堅韌的人間故事和人情冷暖,力圖給讀者以心靈的安慰。小說立體且形象鮮明地塑造了韓志珍、韓云峰、趙云強這三個平凡的農家母子,同事還塑造了村長韓志權、扶貧干部曹旭文、曹永芬父女,鄉村教師朱紅兵,創業能人韓天余,大學生村官孔祥英、李茸茸、莊文舟,基層民警桑從文,上海老知青盧毓嘉、市井婦女錢抗美,村民韓云鵬、韓立財、徐忍冬、韓小龍等幾十個各有性情、各有命運、各有故事的人物形象。
小說以樸實白描、精確干練的筆觸,貼近真實聲音的簡白語言,書寫著一部當代的“村莊志”,繼續在《阿Q正傳》、《呼蘭河傳》、《財主地兒女們》、《平凡的世界》、《生死疲勞》、《活著》等系列中文鄉土小說所開辟的航道上前行,深情謳歌如母親般廣袤、寬闊、美麗的中華大地,以及生生不息的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