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從山上滾落下來》
張之
我看到了草根
而不是草
一片連著一片
比水還要綿密
毫無間隙
草根迅速地從山上滾落下來
不像石頭那樣轟然有聲
從山上抵達山下
只有短短一瞬
它所經過的那些地方
都草長鶯飛了
這是三月
我坐在自己的房門前
看著草根從山上靜悄悄地
滾落下來
*
張之是一位優秀的詩歌作者,經常閱讀他的詩歌,常為他營造的意境深深感染。從張之兄偏愛《草根》就很能說明,他時刻思考著詩歌意境的創新。
理解這首偏重創新意識的詩歌,筆者以為需要把握兩點:1、突出了相對靜態的事物的動感。詩中將三月山野草綠的過程,壓縮成一組富于動感的快鏡頭,“從山上滾落下來”,“它所經過的那些地方/都草長鶯飛了”。2、草根這個名詞的含混使用。“我看到了草根/而不是草”,作者為何突出“草根”這個名稱?是指真實的草根,還是蕓蕓眾生的代名詞“草根”,亦或是指代自己?由于這個名詞的含混使用,以及草根“一片連著一片/比水還要綿密/毫無間隙”的次相似比喻,詩中的“草根”顯出多重釋義,令意境蒙上一層朦朧的面紗。
閱讀到結尾四行,這種奇怪的感覺找到了可靠的理解,“我坐在自己的房門前/看著草根從山上靜悄悄地/滾落下來”。此時,讀者忽然接觸到詩人內心的寂寞:我長久地坐在屋前,看著草長鶯飛,春天里的草都開始四處游走了,我卻只能枯守在山腳下。我是多么希望象這春天里的草兒,浪跡天涯,恣意生長,象其他的草根們一樣啊。
也許,這就是張之兄偏愛這首詩歌的原因吧,通過自己特殊的生命觸覺,努力為人們打開一扇扇充滿特別意味的詩歌意境之門。祝福張之兄,祝福他寫出更多的好詩歌。
*
*
當我有一天
鄭玲
當我有一天
消失在你的右側
不要給我蓋厚土
還加一塊石頭
*
你不是憐憫我力氣小么
那就薄薄地
蓋上一撮凈土吧
以便我被秋蟲驚醒的時候
扶著你栽的小樹走回家來
看看很冷的深夜
你是否仍將腳趾
露在被窩外面
*
讀詩歌要結合作者來讀,這首詩歌就是一個例子。因為作者是個女性,所以她用了男左女右的“右側”來形容“我”和“你”的關系。又比如,這首詩兩節的轉接上似乎有些不連貫。但是明白了作者是個女性,女性用她自己的理解(女人的力氣小)來實現這樣的轉接,就不會責怪作者的局限了。
這是一首比較成功的情詩,入選了2002年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年度精選。它的成功之處,也許就是沒有一處說我愛你、你舍不得我之類的話,卻讓人體會到了兩個戀人之間的深深依戀。
這種感情隱藏在第二節的文字里。“你不是憐憫我力氣小么”,不僅起到承轉的作用,還描寫出了你對我一向的照顧,以及我對你的理解。“以便我被秋蟲驚醒的時候/扶著你栽的小樹走回家來”:我去了之后,你在我安寢之處栽下一棵小樹如我的靈魂,我是多么不愿意長眠在秋涼的凍土下,秋蟲喚醒了我,我便會扶著那棵小樹回家,悄悄地探望你。“看看很冷的深夜/你是否仍將腳趾/露在被窩外面”,這句話更是絲絲入骨,將小詩的情緒推向高處:你對我呵護有加,但你一向不愛惜自己的生命;秋天的夜晚,我的靈魂還在牽掛著你,擔心你的腳趾露在外面,凍壞了身體。你可以答應我嗎?你要照顧好自己,不要讓我再牽掛。
這些細致描述的想象基礎,也就是作者最成功之處,是將兩人的戀情放在自己死去以后這個假設情況下來敘述。細讀之下,自然有深深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