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乙夏出使突厥,原本是想與東突厥大可汗聯(lián)合防御大唐。可是到了漠北大草原上,發(fā)現東突厥已名存實亡,回紇大酋長又無意與大唐相抗,聯(lián)橫的使命無法完成,只能考察了回紇騎兵,返回敖東城復命。
大乙夏回到敖東城,向高王稟道:據臣考察,東突厥已經衰落,回紇部正在興起。回紇騎兵十分驍勇,東突厥殘部早晚被他征服。他的騎兵有兩大特點,一是兵員來自牧民,而牧民居無定所,長年在馬上生活,個個驃悍勇猛;二是其馬種來自西域,雄健威猛,騰若龍虎,長奔不疲。
高王道:你考察到的這兩項很重要。我震國也要借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戰(zhàn)馬是活的武器。一個勇猛的騎手再配上一匹威猛的戰(zhàn)馬,就可以馳騁疆場,大展身手。從現在起,率賓府的良種馬匹嚴禁上市交易,一律作為戰(zhàn)馬儲備。
大乙夏再稟道:回紇部骨力斐羅大酋長無意與大唐相抗。連橫之計沒有完成。臣有負使命。
高王道:聯(lián)合突厥牽制大唐的計劃,原本就是一種預備。成與不成,都不會影響大局。孤王只盼大唐皇帝信守八年之約,好使震國順利歸附。
任雅湘道:基下之教英明。現在不能指望突厥牽制大唐,就只有靠大唐不生事端。而大唐生不生事端,也可以由我震國來左右。改善雙邊關系,主動權也可以操在我們手上。
高王道:大內相又有什么好主意?
任雅湘道:鄰里之間不相往來,也會產生許多誤會。國家之間不相往來,也難以溝通親善。臣的建議是,廣泛開展與大唐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一是,所有通商渠道都要敞開,不僅是陸上,還有海上。二是,派遺大批學生入唐求學,不僅要去長安國子監(jiān)求學,還要到中原各發(fā)達的地區(qū)去學習。這樣一來,就會有更多的中原人了解震國,同情震國。民間往來密切了,大唐朝堂上反對八年之約的人就會收斂,八年之約就能順利實現。
高王道:擴大交流,增加親善,促進和解,影響朝廷。大內相的建議很好。三省六部研究一下具體方案,抓緊落實。
震國這方面在全力以赴促成八年之約的實現,大唐都城長安,也發(fā)生了一連串有利于震國歸附的重大變化。
大唐中宗皇帝李顯是個溫和的皇帝。他主張招撫震國,兩次派御史張行笈出使敖東城,改善雙方關系。可是李顯沒有看到八年之約的實現。他的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都想做女皇帝,把他視為腳石。他在位僅有五年,便被自已的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下藥毒死。
夢想效法武則天當女皇帝的韋皇后,讓十六歲的庶出小皇子李重茂繼位,自已做起了垂簾聽政的皇太后,操控朝政。一心想要做女皇帝的安樂公主不能經容忍少帝李重茂繼位,正要組織韋氏新貴和武氏余黨發(fā)動宮廷政變,重演女皇帝登基的舊戲,卻被臨淄王李隆基先發(fā)制人,率領禁衛(wèi)軍將韋武兩黨一舉鏟除。李隆基推舉父親李旦復位做了睿宗皇帝。睿宗皇帝是個淡泊功利的人,無心高坐龍椅,勉強應付了兩年,就讓位給三兒子李隆基。
由于大唐皇帝走馬燈式的頻繁更疊,無暇顧及長安以外的事情,更無暇顧及藩國外邦的事情。大唐無暇外顧,震國無意擾唐,這就使大唐和震國之間相安無事,八年之約自然順利執(zhí)行。
玄宗皇帝李隆基即位之后,雄心勃勃,要做大唐中興之主,內政外交都呈現一派生機。他十分重視安撫夷族,重用大批夷族將領,宣布三十年之內只求和睦,不求邊功,不主動對外用兵。當時沒有歸附大唐的邊外強國只有震國。李隆基堅持對震國施行恩服。
玄宗皇帝登位之初,就頒布下詔命:大祚榮尚未稱臣,卻送王子來入侍,可見其歸附之心真誠可信。小國如此有信,大國理當百倍。現在大祚榮所約八年之期已滿,朕將招撫震國。敕命大門藝為左威衛(wèi)將軍,先回敖東城傳達朕意,免去扣留人質之嫌,好讓大祚榮心悅誠服。
大門藝在長安入侍八年,十分想念家國親人。這時領了玄宗皇帝圣旨,高高興興回歸震國。
大門藝回到敖東城,向父王大祚榮傳達了玄宗皇帝的旨意。高王自然非常興奮。
高王道:大唐皇帝在招撫之前,為了解除孤王的顧慮,先行讓你歸國,表明大唐無意扣留人質相逼。大唐皇帝以誠信恩服天下,孤王定要加倍報答。
大門藝道:皇帝賜給父王錦百匹、茶百擔、經書百卷、詩集百部、唐樂百件。兒臣將會全部交給內務寺收藏。
高王道:這些賞賜中,最讓我高興的是那些經書和詩集。你回頭把那些詩集先送到我的宮中來,我要好好讀一讀大唐的新詩。我讀過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那可真是蕩氣回腸,讓人忍不住仰天長嘯,愴然涕下。
大門藝道:兒臣也很喜歡這首詩。喜歡他那種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豪邁大氣;更喜歡他那種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的憂國之情。
高王道:大唐文人都說,詩言志。讀這首詩就象見到了陳子昂這個人。這個人很了不起。因為阻止武則天亂興兵禍,被武氏黨羽給迫害死了。真是可惜。
大門藝道:玄宗皇帝登基之后,已經為陳子昂平反昭雪。
高王道:大唐皇帝真是有情有義。你見過皇帝嗎?
大門藝道:逢年過節(jié)兒臣都要到皇宮中擔任侍衛(wèi),多次見過少帝李重茂、睿宗李旦和玄宗李隆基。
高王道:在你看來,這三位皇帝中,哪個最好?
大門藝道:少帝是韋皇后手中的傀儡,沒什么表現。睿宗皇帝不關心政事,大臣們怎么說,他就怎么做,也沒有什么表現。只有這位新即位的玄宗皇帝李隆基,雄心勃勃,有大展鴻圖的跡象。
高王道:你說說這位李隆基皇帝是什么樣的人?
大門藝道:他是三個皇帝中最讓人肅然起敬的大英雄。他起事清除韋武兩黨時,部下要求他先征求他的父親相王李旦的意見。他說,事先稟報,如果不同意,我們無法起事。若是同意,萬一起事失敗,豈不讓他受牽連。我們只能先斬后奏,成功了再報,失敗了就由我一人承擔。由此可見他的雄才大略不同凡響。
高王道:父王最敬重這樣豪氣沖天的英雄。你能見到他,真是幸運。我卻沒有這樣的機會。
大門藝道:父王怎么會沒有機會呢?接詔受封之后,父王就是大唐皇帝的臣子,可以像其他藩國郡王一樣要求進京朝覲,暢睹龍顏。
高王道:但愿能有這樣的機會。長安城和皇宮都是什么樣,很雄偉很壯觀嗎?
大門藝道:長安城簡直就是天上都市,不是幾句話能清清楚的。皇宮更是天上宮闕,那種富麗堂皇,是世上獨一無二的。父王要想知道詳細,待兒臣畫出圖樣來,給父王欣賞。
高王道:這樣最好。你要把這些年在長安所見所聞,全都寫出來畫出來。不僅給我看,還要讓百官都來看一看。震國要以大唐為師,就要有所遵循。你是第一個到過大唐的震國王子,就來做大家的向導。
大門藝道:兒臣一定牢記父王教誨。
高王又問道:在長安入侍的各國王子很多吧?
大門藝道:總共有二百多人。除了王子,還有許多求學的人員,其中最多的是新羅國和日本國,他們有許多人在長安參加考試,成績優(yōu)秀的還做了大唐的官員,回國去的也都成了王廷骨干。
高王道:震國不能落在新羅國和日本國的后面,而是要超過他們,以后也要多派些人去求學,也要鼓勵學生在大唐考取功名,可以留在大唐做官,也可以回來做官。這既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又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你暫時不要管別的事了,就專門協(xié)助大內相選拔入唐學生。
大門藝愉快地應道:兒臣一定會把這件大事辦好。
高王要選派在批學生入唐的消息傳開,全國青年熱烈響應,尤其是那些大部落五室的后裔,都爭先恐后地報名。大內相任雅湘就抓住這個時機,推行考試錄取精英的制度,為后來的精英治國打下了基礎。
大唐開元元年,公元七百一十三年,九月,玄宗皇帝李隆基派鴻臚寺少卿崔忻宣撫敖東城。
崔忻一行五十人馬,四十輛大車,攜帶玄宗皇帝詔書和豐厚賜品,浩浩蕩蕩地離了長安城,出了幽州府,經過遼陽府,前往敖東城。
震國高王大祚榮得知大唐欽差崔忻即將到來,對百官道:大唐皇帝派人前來招撫,是孤王盼望已久的大事。這次孤王要親自到長嶺府去迎接。通知沿途官府及時上報大唐欽差的行程,不可誤了王廷儀仗隊的出發(fā)時間。
當大唐欽差崔忻的隊伍來到長嶺地界時,高王已經率領百官和龐大的儀仗隊,提前來到長嶺府隆重迎接。
這天秋高氣爽,高王早早率百官在長嶺城外翹首以待。當大唐欽差的車隊出現在遠方的松森樺林掩映的山路上,震國儀仗隊鼓樂高奏,號角齊鳴。高王情不自禁催馬向前,向崔忻迎去。
崔忻早已得知高王到長嶺府來迎接,這天格外加快行程。遠遠望見長嶺城下一片旗幡招展,鑼鼓喧天,知道是高王來迎,也情不自禁打馬向前。
高王和崔忻在馬上相見,互致問候和敬意。
高王道:崔欽差一路辛苦了。你可是本王整整盼了八年的親善天使啊!
崔忻道:多謝高王遠道來迎。本官能來擔當這次使命,是一生最大的榮幸。
高王道:請欽差大人在長嶺府稍作休息,明日就去敖東城。
崔忻道:本官使命在身,不敢懈怠,明日早早啟程。
次日,高王和崔忻并馬而行,一路談笑風生。傍晚到了敖東城。全城官民傾城而出,夾道歡呼。
崔忻興奮道:震國都城建筑雄偉,官民百姓熱情淳樸,足見高王治國有方。
高王道:本王以民為本,勵精圖治,不敢懈怠。如有可以稱道之處,都是效仿中原、力行唐風的結果。
崔忻道:今日總算到了敖東城。本官重任在身,一路寢食難安。可否連夜舉行宣詔儀式?
高王道:震國歸附大唐,是可以傳誦千秋萬代的大事,必須做得莊嚴隆重,不能草率。崔大人已經到了敖東城,可以安心睡個好覺。待薩滿大巫師擇定大吉之日,再隆重舉行宣詔儀式。
崔忻道:既然高王這樣說,本官就不敢急燥了。
到了宣詔吉日,全城張燈結彩,百姓載歌載舞。
高王在大政殿上設下香案,召來百名薩滿巫師作法請神。大政殿上,神樂歡奏,神歌高揚。
崔忻持詔上殿,站到香案前高呼:震國高王大祚榮,副王大武藝接詔!
大祚榮和大武藝父子兩人恭恭敬敬跪在香案前,應道:臣恭聽皇詔!
崔忻宣道:大唐皇帝詔,自盤古開天,炎黃創(chuàng)世,九州興隆,四海繁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海東之地,華夏支脈,肅慎古國,源遠流長,至于震國,堪稱模范。大唐皇帝,奉天承運,慈衷善意,恩服天下,四海來朝,人心所向。敕封大祚榮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領忽汗州都督,世襲渤海郡王。切盼大祚榮不負朕望,統(tǒng)御海東,拱衛(wèi)中原,造福一方。敕封大武藝為桂婁郡王,襄助渤海郡王經營海東。此詔。
大祚榮一向自稱長白山國之王,大唐君臣對此十分清楚。可是大唐皇帝沒有封他為長白山郡王,而是封他為渤海郡王,這其中有什么奧妙呢?大祚榮自稱長白山國之王,是出于邊遠地區(qū)民族歷代相傳的一習慣,喜歡以山為標志,其中也不乏占山為王的積因。而中原人卻習慣以海為疆界。所謂皇恩播于四海之內,就是要把中原大國的疆界延伸到四方海邊。渤海是大唐東北部最靠近大唐本土的大海。封他為渤海郡王,就是要宣示一種隱喻,即渤海郡就象渤海水一樣,和大唐本土緊密相接,不可分離,其中也含有把他拉近到皇帝身邊的寓意。而桂婁郡則是大秦朝以前中原大國對長白山區(qū)曾經有過的封號。讓桂婁郡王做渤海郡王的助手,也是為了表明這塊地方原本就是華夏的一部分。本書由瀟湘小說原創(chuàng)網首發(fā),轉載請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