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宗皇帝在八年之約期滿之年,派出欽差大臣崔忻,到敖東城頒布詔書,敕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同時敕封副王大武藝為桂婁郡王,協助治郡。從此震國歸附大唐。高王大祚榮終于實現了他的宏圖大略,把長白山南北五千里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帶入歷史新階段。
大祚榮和大武藝父子二人欣然領命,跪接詔書,高呼大唐皇帝萬歲。
崔忻上前扶起,說道:兩位郡王快快請起。恭賀高王榮任左驍衛大將軍、忽汗州都督和渤海郡王。恭賀副王殿下榮任桂婁郡王。
高王道:感謝崔大人不辭勞苦,萬里迢迢前來宣撫。從此震國就是大唐藩屬郡國。崔大人是天朝上差,請受大祚榮一拜。
崔忻道:不可不可。高王是大唐藩郡諸侯,該受崔某一拜才對。
高王笑道:你我都是大唐皇帝臣子,如同手足,就不必多禮了。
高王穿戴起皇帝賞賜的王袍王冠和玉帶,在殿上反復踱步,開懷大笑道:如此穿著,象是龍王出宮、天神臨世,憑空增添了許多威風!
崔忻道:高王儀表不凡,自有王者之相。再配上這身衣著,更加威武動人。
盼望歸附的高王如愿以嘗。欽差大臣崔忻大功告成。兩人都歡欣不已,執手入座,促膝暢談。
高王道:本王受封為渤海郡王,就是大唐的臣子,要遵行皇帝詔命。震國國號不宜再用,從今日起,謹遵詔命,改稱渤海郡。
崔忻道:高王這樣做非常得體。渤海郡既歸大唐,本官要巡視各府州縣,考察郡情民情,好向皇上稟報。請郡王安排下去。
高王道:歡迎欽差大人到各地巡察指導。本王也要借此機會巡視各地,愿陪崔大人同行。
崔忻道:能有高王親自陪同,這次巡視就非同尋常了,這是欽差難得一遇的榮幸,本官一定百倍珍惜。
崔忻在大祚榮陪同下,歷經八九個月,考察了各府州縣,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比如,在涑末府歡慶新年。涑末府座落在涑末江邊,因為長白山天池水奔騰而來,帶著一股熱氣,就在江邊的樹梢和屋檐上結成一層象厚霜一般的冰茸,陽光一照,晶瑩碧透。崔忻是平生第一次見到臘月的冰花,他當即吟詩一首,記下了這一幕奇異的景色:
休言北國多蕭煞,江城臘月開冰花。
高枝低梢纏錫泊,墻頭檐角生玉芽。
晶瑩招來龍宮女,碧瓏引回廣寒娃。
歡欣不僅東鄉語,長安游客忘思家。
比如,在寶馬城指導梯田擴耕。渤海人種田的歷史不長,農業知識很淺薄,再加上薩滿教的制約,有很多不利于農作的積習,其中一項就是不能破壞土地原貌,嚴禁將坡地改為梯田。寶馬城的水稻是渤海一寶,可是這里山區平坦地段極少,水稻產量有限,僅供王室享用。崔忻以大唐農民普遍實行梯田耕作并連年獲得豐收的事實為依據,說服寶馬城的農民試行梯田耕作,耕地面積和稻米產量都百倍增加,大大地促進了渤海郡農業的發展。
比如,在湄沱湖觀看冰上捕魚。湄沱湖盛產一種大鯽魚,科季捕上來的更是味道極其鮮美,是渤海一寶。可是鯽魚出水之后運到城里就變成凍魚,味道就差了許多。高王特別為崔忻在湖邊設下魚宴,用湖冰化水煮剛出水的鮮魚。崔忻品嘗之后贊不絕口,說這是皇帝也享受不到的神仙食品。
還有,在敖東城度過洋溢著渤海風情的上元佳節,在龍源府迎來北海岸邊的奇異春光,在長嶺府見到了剛剛從長白山上挖回來的白胖人參,在顯德府知道了不同季節的熊膽會有差別極大的藥效,在鴨綠府明白了在不同樹種的森林中棲生的貂鼠會有不同的毛色,在鐵利府聽到過老虎吃了獵狗會醉臥不醒和吃了生豬會癱瘓難行的有趣傳說。這些都是中原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新奇事物,讓崔忻如癡如醉。
轉眼到了開元二年五月初,欽差崔忻要返回長安了,不得不向高王告別。
高王舉行盛大宴會為崔欽差送行。
崔忻道:本官宣勞渤海,考察州縣,眼界大開,受益匪淺。長白山區經過高王十幾年苦心經營,生機勃勃,兵強馬壯,百姓康樂,民氣昂揚,真不愧是大唐藩郡的楷模。
高王道:海東能有今日,還要感謝大唐皇帝的恩澤。本王有幸在營州接受中原文化,更有幸得到一批出類拔萃的漢人來相助,大力推行漢化,努力倡揚唐風,才使長白山區荒蠻之地日新月異。
崔忻道:自三皇五帝以來,中華文明突飛猛進,漢唐威名震驚世界。高王崇拜中原,勵行唐制,必能使渤海郡直追 九州,成為文明富庶之邦。
高王道:日月經天,人所共仰。中華文明是人類的財富,炎黃子孫更要加倍珍惜。本王的志愿就是要使海東成為像中原一樣繁榮昌盛的樂園。這次不僅要派三弟大野勃隨崔大人入侍長安,隨后還要派遺王子王孫和二百名有為青年到長安求學。不出十年,渤海郡也會有眾多進士列于朝堂之上。到那時,渤海郡一定會比現在更興旺。
崔忻道:高王的雄心壯志真讓人欽佩。本官回到長安,一定要向皇帝詳細稟報,讓皇帝也分享到渤海郡的成就。
高王道:請崔大人代本王向皇帝致意。渤海郡將永遠不負大唐皇帝厚望,世世代代做大唐的忠誠藩蘺,為大唐皇帝拱衛東北邊疆,為中華民族繁榮海東。
崔忻道:本官也愿在皇帝面前多獻良策,為渤海郡的繁榮昌盛再盡微薄之力。
高王道:長白山區雖然開化較晚,可是天然神仙福地自有一番妙處。崔大人來時是取旱路,已經看到了陸上風光。回程可以取水路,再看一看鴨綠江兩岸的景色。
崔忻道:本官能到海東來,實屬不易,正想飽覽鴨綠江風景。高王有這樣的安排,本官樂于從命。
崔忻園滿完成招撫使命,取道鴨綠江水路,準備到都里鎮休整一天,再改乘大船渡海到山東榮城,再經旱路返回長安。高王派中正臺御史陶永久送崔欽差至都里鎮。
二十艘大船從鴨綠府神州碼頭啟錨,繞著九灘十八灣順流而下。崔忻和陶永久站在船頭,欣賞著兩岸奇異的風光。
崔忻被山色陶醉了,興奮地說道:我曾游歷過中原的五岳名山,見識并不是很淺。可是面對長白山的奇異風光,還是大受震撼。北國江山更有其獨特的魅力。
陶永久道:我也深有同感。人們都說自已的家鄉好,我卻很想說,長白山比我家鄉的太行山更迷人。
崔忻心曠神怡,不禁詩情涌動,隨口吟道:
遠岫嵯峨出,籃輿未易登。
扶筇驚馬道,借梢問仙燈。
白兔翁難遇,青桃啖可曾。
煙嵐分岱色,極目入層層。
陶永久贊道:崔大人不僅遠見卓識,詩文更有驚人之妙。你這首詩把鴨綠江兩岸的美妙描繪得淋漓盡至,可以傳誦千古。
崔忻謙遜道:陶大人過獎了。大唐詩人如云,上乘佳作附拾皆是,本官自愧不如,所以很少作詩。今天被眼前景色誘惑,忍不住乘興隨意吟了幾句,算不得好詩。
陶永久道:崔大人這首詩,不僅作得好,而且意義非同尋常。這是大唐宣詔大使的詩,會讓人聯想起渤海郡歸附大唐的歷史事件,這是別的詩人任何佳作都不能及的。本官要把這首詩刻在天池邊的峭壁上,讓它成為長白山的一道光彩,永留于世。
崔岳林道:陶大人這樣說,本官更覺慚愧。如果非要刻在天池峭壁上,千萬不要露出崔某姓名,以免遭人恥笑。
陶永久道:崔大人可真是謙謙君子。本官只刻上大唐宣詔使留詩就是了。
崔忻道:好事不須留名,讓人記住好事就可以了。壞事雖不留名,也難逃萬世唾罵。所以,做人還是不要求名為好。
陶永久道:崔大人的見識超凡脫俗,陶某十分敬佩。
大船在鴨綠江航行一天一夜,出了江口,駛向黃海。沿著西海岸向西南行駛一天,到達半島尖端的都里鎮碼頭。都里鎮驛站官員把欽差和渤海郡一行人員迎入驛館安歇。
這一夜崔忻在都里鎮驛館睡得很香。清晨起來和陶永久到館外散步,發現許多人汗流胛背從山下挑水下來。
崔忻向館丞問道:人們為何不辭勞苦上山取水?
館丞回道:崔大人有所不知,這都里鎮沒有淡水,人們只好到山上取泉水食用。山泉水挑到山下,價錢比油還貴。許多人就以賣山泉水為業。驛館每年的費用都消耗在水上。
陶永久道:為什么不打井取水呢?
館丞道:過去有人打過井,可是井深十余丈,仍不見有淡水涌出。那邊有兩口廢井,就是前任館丞帶人打的,耗資不少,連一滴水都沒有出過。
崔忻對缺水現象十分關注,就要詳細查看一下枯井。陶永久在家鄉太行山區早就知道打井取水的常識,也想為這一方民眾出一點力。兩人就一起來到廢井邊仔細觀察。
陶永久看了許久,心中已經有數,對役丞道:打井要找準水脈才行。這里不是水脈,打井再深,也不會有水。
館丞道:到處是一樣的雜草亂石,怎么能知道水脈究竟在何處?
陶永久道:這是地理常識,怎會無人知曉?你看那邊黃金山下地表蒸濕,草木旺盛,必有地下水脈。在那里打井一定有水。
館丞道:陶大人學識淵博,能識水脈,令人佩服。
陶永久道:這算什么學識,不過是對新鮮事有些興趣,偶爾聽別人講過,認真記下來而已。
館丞道:不知崔大人能否多住幾天,好讓陶大人指導我們打井。
崔忻道:本官的使命已經圓滿完成,耽擱幾日也可以。你找些勞工來,本官就陪陶大人指導你們打兩口井,也給此行多留個記念。
居民聽說欽差崔大人和渤海郡陶大人要指導打井,無不奮勇爭先。轉眼間來了二三百勞工,在黃金山下陶永久劃定的井位上開工打井。。
三天后,兩口井打到三丈深,就有清水涌出。
館丞取來半瓢井水嘗了嘗,只覺得一股甘淋沁透胸肺。
館丞大喜道:陶大人真是神人轉世!這井水清泠無比,今后再也不必為淡水發愁了。兩位大人造福一方,功德無量。下官要立碑銘記。
陶永久道:并州和營州的百姓都是這樣打井,本官只是略有所知。指導你們打出井水,不過是舉手之勞,不足稱道。如若立碑,就記下大唐欽差崔大人持節宣撫渤海郡的盛舉,讓后世永遠銘記渤海郡歸附大唐的歷史事件。
館丞道:陶大人真是豁達豪放,讓人欽敬佩服。
陶永久道:這不過是本官剛剛從崔大人身上學來的一點美德,不值得你這樣夸贊。
館丞請來能工巧匠,在井邊立碑一座,上面刻著三行大字:
敕持節宣勞渤海使鴻臚卿崔忻
井兩口永為記驗
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崔忻向陶永久告別,登船渡海赴山東。
陶永久仍從水路返回,到鴨綠府上岸。陶永久是個一絲不茍的人。他時刻想著要把崔忻的詩刻到天池峭壁上的承諾,請鴨綠府都派出幾名高手匠人,一同來到長白山天池邊,選了一塊向陽的百尺峭壁,清理打平,再刻上崔忻的詩。做完了這件大事,陶永久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如重負一般,心情特別歡暢。
陶永久隨大祚榮東歸以來,對長白山的奇異風光多有耳聞,卻從來沒有機會進山游覽過。這回既然來到天池刻詩,自然不會事畢既返,免不了要帶著隨行人員在山中盡興游覽。他們從天池下來,沿著石徑攀援而下,在大瀑布下面縱情歡呼,在三江源頭暢快洗滌,真是其樂融融,樂而忘返。
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故突然發生了。陶永久追蹤怪物陷入深山古洞,一去不返,象石沉大海,無影無蹤。本書由瀟湘小說原創網首發,轉載請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