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祚新唆使李明啟分裂震國,陰謀敗露,自知罪責難逃,又拒不向中正臺的漢官投案自首,就來到父母陵前,準備自殺。正覺和尚得到高王密帖,雖然沒看一眼,卻已洞察其中內容,知道高王不忍心廢了親兄弟的性命,便趕到六頂山來引度大祚新。
大祚新來到父母陵前,叩頭哭訴道:兒子不忠不孝,不能阻止大哥歸唐,冒險犯下不赦之罪,漢官要我死,大哥不肯饒,只有一死了之。
大祚新哭訴之后,向父母陵墓叩頭再三,然后撥出腰刀,就要自刎。
這時突然從陵墓背后傳出話來:阿彌陀佛,大祚新不可殺生害命。
大祚新轉頭一看,原來是正覺和尚從墓后走出來。
大祚新一向看不起這個和尚,當即怒斥道:這里沒有青草,卻冒出個多嘴的禿驢。我殺自已,與你有何相干?
正覺道:阿彌陀佛,你只知謾罵禿驢,卻不知禿驢是來拯救犟驢蠢驢。
大析怒喝道:你敢罵我是犟驢蠢驢,小心我結果了你的性命。
正覺道:難道你還不是犟驢蠢驢嗎?你可知道,殺自已也是殺生。人生一世不過百年,人人都知道珍惜生命,你為何卻要求死?
大祚新道:沒有活路,只有一死。
正覺道:天地闊闊,大路蕩蕩,你怎就沒有活路?
大祚新道:我犯了死罪,大哥不肯赦,漢官不肯饒,還能有活路嗎?
正覺道:大哥不赦,眾官不饒,未必就沒有活路。
大祚新道:你個和尚哪知道國法森嚴。
正覺道:國法能懲治凡間人臣,卻不能處置佛門僧人。
大祚新似有所悟,驚問道:你什么意思,是想讓我出家當和尚?
正覺道: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紅塵路窄,佛門大開。我看你你佛緣極深,皈依佛門定能修成正果,何苦在紅塵中自尋煩惱。
大祚新道:你說得也有道理。我四面受敵,如墜深淵,進進不得,退退不得,求生不能,求死不成,已對紅塵心恢意冷,遁入佛門也許會有新生。就請正覺大師收我做個弟子。
正覺道:貧僧可以引你進入佛門,卻不能做你的師長。你佛緣極深,孽根也極深,憑貧僧的功力,還不能度你。你必須游歷名剎大寺,接受高僧開導,才能破愚開智,修成正果。你肯皈依我佛,貧僧就送你個法號,叫釋仁貞。你從此是佛門弟子,到中原五大佛山去走一走吧。
大祚新道:多謝正覺大法師指點迷津。釋仁貞聽從佛祖安排,即刻啟程去游歷名剎大寺。
高王派內侍給正覺和尚送信,不見回音不肯上早朝,一直等到內侍來回報,知道正覺和尚會有安排,才來到朝堂,主持朝會。
中正臺御史陶永久出班奏道:李明啟案已經水落石出。李明啟陰謀分裂,罪證確鑿,該當死罪。他此次赴長安討封,是有人背后指使,主謀業已查明,是右相大祚新。主謀之罪,是陰謀叛國,該當問斬。
這一奏報震動朝堂,百官一片嘩然。
大乙夏驚得臉色煞白,汗流如注,心中暗想,原來真是這樣,父親犯的可是腰斬之罪,只有高王基下特赦才能免死。我不能讓父王等死,要替父王向伯父求饒。
大乙夏向前跪奏道:家父有罪,臣無地自容。可是手足相殘,畢竟悲慘。臣懇請基下法外開恩,免去死罪,給家父一個悔過自新的機會。臣愿以全家性命作擔保。
任雅湘和崔岳林沒有能夠勸說大祚新投案自首,心中愧對高王,也上前具奏。
任雅湘奏道:中正臺雖然審理清楚,可是沒有大祚新的口供,還不能定案。臣請暫緩結案,給大祚新留個投案自首的機會。
崔岳林奏道:大祚新沒有來參加朝會,是不是已經去中正臺投案了,請基下寬限一日再作結論。
高王宣道:你們且退下。李明啟陰謀分裂,死罪難逃。大祚新是背后主謀,自知罪孽深重,已遁入佛門凈化靈魂去了。僧俗有別,王法不便再去追究。此案就此了結。眾官可有異議?
陶永久見高王如此裁決,心中很不高興,當即上前奏道:臣有話說。基下有特赦之權。可是必須是罪犯自首,才能特赦。大祚新不來自首,就不能特赦。基下這樣放過罪犯,恐怕天下人不服。
高王道:陶愛卿說得很對,沒有自首,不能特赦。可是孤王并沒有行使特赦之權。
陶永久道:沒有特赦,大祚新就該伏法,怎么可以不加追究?基下這樣的說法,怎能讓臣心悅誠服。
高王道:如果罪犯已經在押,就要依法論處。如果罪犯沒有在押,他就還有選擇投案自首或是別的出路的機會。從今日起,一切死罪之人,如果在被捕之前循入空門,去當和尚,都不再追究。如果已經被捕,就不能給他出家的機會了。當了和尚再重新犯罪,就要從重論處。這樣可以嗎?
陶永久道:這樣還算公平,臣沒有異議。
任雅湘奏道:此案雖然了結,隱憂卻還存在。此次李明啟討封不成,全賴大唐皇帝明智。倘若大唐皇帝一念之差,就會給震國帶來禍患。今后再有人暗中向大唐皇帝討封,就可能造成嚴重后果。依臣之見,須對大唐皇帝不能堅守八年之約有所預防。
高王道:八年之約,要雙方共同遵守。孤王不會違約,可也要防備對方違約,這叫做防人之心不可無。大內相所議甚好,想必已有預防之策?
任雅湘道:所謂預防,最好是有股力量在旁邊牽制。當今能與大唐抗衡的,唯有突厥國。基下要防大唐違約,可以借助突厥國的力量。
高王道:三年前黑水部聘請突厥吐屯官時,曾向孤王通報,有意約震國同時聘問突厥,孤王沒有答應。駐在黑水部的突厥吐屯官曾要求來敖東城聘問,孤王也沒有答應。現在主動與突厥國聯絡,是不是有些唐突?
崔岳林奏道:友好溝通,隨時可行。震國與突厥國雖無往來,卻也沒有仇怨,基下不必多慮。
高王道:借助突厥國來牽制大唐,是個好主意。那么派誰去突厥國聘問較為合適?
大乙夏在下面聽到要派人聘問突厥國,心想,要不是父親教唆李明啟陰謀分裂,也不會有預防大唐之說。這都是父親造下的惡果。聘問突厥國,可以彌補父親的罪過。這件事理應由我來做。
大乙夏上前奏道:臣愿去突厥國聘問,以補家父之過。
高王道:說說你去的理由。
大乙夏道:聘問突厥國,是為了牽制大唐,卻又不是為了與大唐為敵。臣能掌準這個分寸。此次聘問,不是例行禮節,而是要達成相互聲援的協議。臣是王室成員,可以受到突厥大可汗的重視,不至虛行。此前震國與突厥國無往來,此行必有風險。臣是王室旁系,不會被扣為人質。突厥國騎兵縱橫天下,所向無敵,必有練兵秘訣。臣是騎兵大將軍,可以暗中考察其中奧妙。這些有利條件,別人都不具備。
高王道:說得好!就派你去。你此去不僅是友好溝通,更要細心考察突厥國騎兵狀況,回來后為增強震國騎兵的威力做些貢獻。
大乙夏道:臣絕不負基下厚望。
大乙夏領了王教,回府與家人告別。
母親侯淑英痛失丈夫,心情悲切,又礙于僧俗有別,不能親自去為釋仁貞送行,就對兒子哭訴道:你父親做了和尚,要去中原游歷,這一去山高路險,不知會發生什么意外,或許今生再難相見,你順路送送他吧。
大乙夏道:母親放心吧,我會一直把父親送到邊境。
釋仁貞和尚在正覺寺接受了剃度,再遵照正覺法師的教誨,離開正覺寺,啟程去中原大寺游歷。出發之日,大武藝和張雨生前來送行。
大武藝道:父王讓侄兒轉告二叔,到了中原,不僅要學習佛經釋書,還要考察文化民俗,回來之日,為繁榮震國提些好建議。
釋仁貞道:我已循入佛門,做了佛家弟子。僧人不問紅塵之事。從此以后,貧僧也不再過問政事民俗,震國也好,大唐也罷,都與貧僧無關。
張雨生道:基下贈送一些銀錢,請二王爺收下,做路上費用。
釋仁貞道:和尚不貪財帛,卻不拒絕布施。銀錢我收下。請王子們回去吧!
大武藝道:中原地廣無垠,佛山萬里迢迢,二叔把我們的馬匹帶走吧,也好省些腳力!
釋仁貞道:和尚云游天下,都是靠兩只腳,要馬何用?
張士生和大武藝就向釋仁貞叩頭告別。釋仁貞卻不肯受禮,甩開大步揚長而去。
大乙夏出使突厥國,與父親結伴而行。釋仁貞不肯乘馬,大乙夏也步行相陪。大乙夏對父親是既愛又怨,一路上小心侍候,努力盡到兒了的孝心,卻對父親無話可說。好端端的一個王族之家,險些讓這位父親給毀了,兒子豈能無怨。可是父親已經受到懲罰,離開王府,當了和尚,從此浪跡天涯,也夠可憐,兒子還能再遣責他嗎?釋仁貞此時也無話可說,他恨自已無力說服高王,也不敢再讓兒子走上自已堅持的道路。這父子兩個一路無言,默默同行。
這日過了夫余府,釋仁貞道:我要取道幽州,你要取道室韋,方向不同,目標各異,這此分手吧。
大乙夏叩頭道:兒子不能遠送了,請父親自行珍重。
釋仁貞道:這里沒有父子,只有游方和尚和震國使節。你此去突厥國,責任重大,務必精心在意,不要辜負了高王重托。
釋仁貞說罷,頭也不回,放開大步向前走去。
大乙夏和隨從們立馬相送,直到釋仁貞消失在荒野之中,才撥馬向西而去。
東突厥汗國曾經是大唐北方勁敵。唐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都曾向東突厥天可汗稱臣納貢。可是自從太宗皇帝李世民派大將李靖北征黑山,擊潰了頡利天可汗以來,東突厥汗國已經淪落為大唐的藩屬國。后來東突厥汗國的薛延陀可汗雖然又與大唐對抗,卻不到二十年就瓦解了。
大乙夏來到東突厥汗國時,看到的是大唐瀚海都督府管制下的各自為政的部落,突厥可汗的大帳已經名存實亡。突厥汗國勢力最大的是回紇部。大乙夏便來到回紇部的烏山大帳,向回紇大酋長骨力斐羅請求接見。
骨力斐羅大酋長正在東征西討,忙于接管東突厥汗國的地盤。聽說東方的渤海國派王子來訪,大酋長十分高興,當即從前線返回烏山大帳,來會見大乙夏。
大乙夏先要探尋一下大酋長外交政策,向大酋長試探說道:渤海國高王基下愿與回紇大酋長聯合,共同防御外來的威脅,希望大酋長合作。
骨力斐羅道:本酋長志在統一東突厥各部,建立回紇汗國,愿與渤海國友好相處,共同防御室韋和契丹。
大乙夏進一步試探道:契丹和室韋不足以成為你我兩國的勁敵,主要的威脅可能會來自大唐。我們聯合的主要目標應該是防御唐軍的騷擾。
骨力斐羅道:我部沒有防御大唐的必要。東突厥本是大唐藩屬國,歷來接受大唐冊封。將來回紇汗國也會向大唐皇稱臣討封,對大唐并無憂慮。
大乙夏見大酋長根本沒有聯合防御大唐的想法,知道這項使命無法完成了,就轉變了話題,道:祝愿大酋長早日立國稱汗。我入貴境以來,人們都說大酋長兵強馬壯,天下無敵,令人欽佩。我想隨大酋長到前線參觀回紇部英勇的騎兵,還望大酋長恩準。
骨力斐羅聽到別人贊美他的騎兵,很高興,興奮地說道:人們是這樣說的嗎?看來我的騎兵真是威震天下了。歡迎大王子對我的騎兵部隊進行指導。
大乙夏見回紇大酋長骨力斐羅一起來到前線,跟著回紇騎兵東奔西征,歷時三十余日,歷盡千辛萬苦,仔細地考察了回紇騎兵行軍作戰的特點,總結出回紇騎兵的兩大優勢,然后匆匆返回渤海國向高王復命。本書由瀟湘小說原創網首發,轉載請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