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越想越覺得不對勁兒,忙撥轉(zhuǎn)馬頭,叫道:“大哥,不好!快回宮!”兩人掉頭就往回竄,突然,閃出幾十匹馬來。領(lǐng)頭的李世民金盔金甲,手握大槍,威武雄壯。李世民一手持槍,令一只手舉起來叫道:“大哥、四弟別走,同去早朝!”李元吉看見李世民這陣勢情知不好,乃拔箭在手,連向他射了三箭。但由于事出突然,心里著慌,拉弓不滿,箭只是斜斜地落到李世民跟前。李世民殺人無數(shù),心比誰都狠,而且他的弓箭是出了名的。他掛起長槍,摸出弓箭,按事先商定的方案,閉上眼睛,箭頭瞄準李建成射了出去。
尉遲恭急匆匆地走了,李世民回頭望著地上的李元吉,不遠處的李建成被倒提著腿拖了過來。兩人同樣睜著眼睛,瞪著李世民,一副死不瞑目的樣子,李世民流著眼淚跪倒在地上。李建成、李元吉的貼身侍衛(wèi)正在玄武門口等候,聽里面有喊殺聲,情知大事不妙。一會兒里面?zhèn)鞒鱿ⅲ罱ǔ伞⒗钤焕钍烂窠o殺了。于是飛奔回東宮、齊王府緊急集合兵卒二千人,直驅(qū)玄武門。玄武門守衛(wèi)將領(lǐng)張公謹見宮府人多勢眾,鬧鬧嚷嚷地趕來,忙閉門守護,以待援兵。宿衛(wèi)將領(lǐng)敬君弘想這正是報效李世民的好機會,于是不顧張公謹?shù)拿睿?qū)馬挺槍要出關(guān)。兩軍廝殺起來,宮府兵卒見難以攻堅如磐石的玄武門,決定去攻秦王府。
這時,李世民已領(lǐng)人趕到了玄武門,忙命人把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頭飛奔上玄武門樓。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頭赫然在目,展現(xiàn)在早晨燦爛的陽光下,宮府兵卒的心一下子涼了起來。他們?nèi)酉挛淦鳎唏R逃去。外面發(fā)生如此驚天動地的事,唐高祖李淵卻渾然不覺。皇宮太大了,這么喧鬧的聲音,經(jīng)過亭臺樓閣和樹叢的過濾,怎么也傳不到皇宮深處。之后李世民去東宮、齊王府,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妻妾兒女全都殺光。
自從李世民來告李建成、李元吉yinluan后宮,弄得唐高祖李淵幾夜未曾睡好。他雖身為一國之主,但畢竟是血肉之軀。一生中參與和經(jīng)歷了這么多改變歷史的重大事件,早已把他的神經(jīng)折磨得疲倦不堪。當(dāng)了皇帝,成了孤家寡人,人變得更加孤獨。一句知心的話也聽不到,心有些空落落的,只想找老臣聊天。天還未亮,就命人召裴寂等幾個老臣過來。
太極殿東海池內(nèi),晨風(fēng)從水面上徐徐吹來。四面臨水的的畫舫內(nèi),唐高祖李淵斜躺著,旁邊坐著裴寂、蕭瑀、陳叔達等幾位老臣。兩杯茶喝過,他幾次想提李世民告李建成、李元吉yinluan后宮的事,但都難以開口。唐高祖李淵望著湖面,嘆了一口氣。幾個人想來想去,也找不出話來安慰,該說的似乎都已說過了。裴寂見岸邊涼亭上已擺上飯,就叫唐高祖李淵用膳。唐高祖李淵打定主意,飯桌上邊吃邊說,看李建成、李元吉的事怎樣處理。
畫舫徐徐靠岸,裴寂等人攙扶著唐高祖李淵上了涼亭。唐高祖李淵坐下之后,端起一碗米湯喝了一口,剛要說話。尉遲恭頂盔貫甲,手持長槊,來勢洶洶。深宮重地,寸兵不得擅入,莫非有人想造反?唐高祖李淵看見尉遲恭,驚得手中的酒杯“叭”地掉在地上。裴寂抓住唐高祖李淵的衣袖,想拉著他逃走,但是尉遲恭已竄到跟前。唐高祖李淵厲聲喝道:“尉遲愛卿難道不知道,深宮內(nèi)苑是不得帶兵器的嗎?”尉遲恭跪倒在地上,回答道:“太子殿下、齊王爺想派人刺殺秦王爺,二人已經(jīng)被秦王爺誅殺。恐驚動陛下,派臣宿衛(wèi)!”唐高祖李淵驚呼一聲,癱倒在地,蕭禹等人慌忙把他扶坐回椅子上。
兩個活生生的兒子頃刻間沒有了,被自己的兄弟殺了,唐高祖李淵怎么也接受不了事實。他渾身無力,歪坐在椅子上老淚縱橫。尉遲恭還說:“秦王爺請陛下降手敕,令內(nèi)外軍馬歸秦王府處置!”說完,就虎視眈眈地看著唐高祖李淵。唐高祖李淵眼前陣陣發(fā)黑,惟獨那只長槊閃著寒光。這寒光讓他回過神來,看清了眼前的一切。事情雖然來得突然,但這一切的變故都是真的、觸手可及的。唐高祖李淵問裴寂的意見,蕭瑀、陳叔達讓唐高祖李淵對李世民委以國事。
裴寂一向支持李建成,他心里是一百個不愿意李世民做太子。但是看見蕭瑀、陳叔達這么說,再加上尉遲恭的長槊立在眼前,也只好同意。唐高祖李淵見幾位老臣意見一致,就命蕭禹從侍從那里要過文房四寶,替他擬寫手詔。唐高祖李淵看了之后沉痛地搖了搖頭,隨即蓋上玉璽。尉遲恭接過手詔,立刻派人送給李世民。
手詔的內(nèi)容是,封李世民為太子,國事為他裁處,內(nèi)外軍馬歸秦王府處置。唐高祖李淵望著虎視眈眈地尉遲恭,如坐針氈,就起駕回太極殿。那士卒來到齊王府,把手詔交給李世民。李世民飛快地看了一遍,把手詔塞給司馬宇文士及,讓他到東上閣門宣讀。
唐高祖李淵坐著步輦,緩緩來到太極殿。太極殿外,等待早朝的文武百官已經(jīng)知道,玄武門所發(fā)生驚天動地的大事。大家湊在一起,想說又不敢說。當(dāng)唐高祖李淵的身影出現(xiàn)時,大家一哄而上。待他在龍椅上坐定,黃門侍郎裴矩怕李世民濫殺無辜,叫唐高祖李淵馬上下旨制止。唐高祖李淵命他擬好手敕,待蓋好大印后,就轉(zhuǎn)身出殿,可惜他遲了一步。裴矩神情暗淡地返回太極殿,唐高祖李淵一見便知事情不好。裴矩告訴他,李世民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妻妾兒女全都殺光。
唐高祖李淵老眼昏花,淚眼婆娑。胳膊抖動著,手指著殿外,半天才說傳李世民入宮覲見。唐高祖李淵正氣得昏頭昏腦,手腳亂顫,正想等李世民來了,叫人一刀殺了他。裴寂最知道唐高祖李淵的心思,在一旁勸他,裴矩也在一旁勸他。唐高祖李淵的心漸漸好受一些,還自己勸慰自己。尋思一會兒,但眼睛還是不離殿門口。唐高祖李淵盼望李世民能向他承認錯誤,訴說他是萬不得已才殺兄弟侄兒。李世民終于來了,只見他在殿門口一站,擋住了殿門口所有的光亮。李世民說了一些,唐高祖李淵想聽到的話,他也知道這是李世民的真心話。唐高祖李淵聽了這話,稍稍覺得安慰,畢竟李世民眼里還有他這個父親。
天正是熱的時候,唐高祖李淵穿著一件薄薄繡著金龍的絲織龍袍,一動不動地看著李世民的一舉一動。李世民的臉貼他的胸,哭得渾身直哆嗦。李世民邊哭邊說:“父皇,父皇……兒臣是您的親兒子啊……您不原諒兒臣……兒臣惟有一死啊……”那情景真像一個犯錯的孩子,真誠地向父母認錯。唐高祖李淵嘆一聲撫著李世民的背,說:“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幾如曾母三次誤傳‘曾參殺人’便也相信。”見唐高祖李淵說話,知道他的氣順一些,“事到如今,朕也只好如此了。這江山打下來就要傳給子孫的,子孫再惹朕生氣,但還是子孫啊!”
該哭的哭了,該說的說了,能原諒的原諒了。皇宮內(nèi)外局勢還不平穩(wěn),有許多大事等待處理,于是叩頭說道:“請父皇保重龍體,先休息一下。兒臣出去安排一下,穩(wěn)定一下局勢。”唐高祖李淵無力地擺擺手,示意李世民退下。李世民領(lǐng)人回到秦王府,秦王府內(nèi)早已布置一新。大殿的議事廳里,房玄齡、杜如晦等原秦王府文臣武將分班而立,恭迎李世民,那架勢分明是大臣在恭迎皇帝。
李世民很有禮貌地令人擺上座位,文臣武將分列而坐,又像朝堂又像聚義廳。待侍女給各人奉茶完畢,李世民開口講道:“大哥、四弟想派人刺殺本宮,幸天意昭昭,本宮舉兵誅之。現(xiàn)在父皇已經(jīng)封本宮為太子,國事為本宮裁處。望各位大人各司其職,各安其事,一切聽從本宮號令!”李世民說著,嚴厲地掃視著大家,以裴寂為首的大臣應(yīng)道:“謹遵太子殿下吩咐。”
李世民又講了講長安和全國各地的局勢,大臣聽了頻頻點頭,慨嘆李世民的布置妥當(dāng)、周密。李世民又說:“大哥、四弟yinluan后宮,派人殺本宮,罪在他們二人。既然他們已經(jīng)伏誅,其僚屬只是跟錯人而已。一向并無過錯,用不著牽連他們。明天本宮奏明父皇,大赦天下,兇逆之罪止于大哥、四弟,其余黨羽一無所問。”房玄齡、杜如晦等原秦王府文臣武將,恭維道:“太子殿下寬宏大度,高瞻遠矚,所以才成就今天如此之偉業(yè),天下賢能之士無不以侍奉殿下為快事。”李世民感慨萬千,把杯中酒一飲而盡:“是啊!一個人能力有限。雖貴為太子,但偉業(yè)還是大家共同做出的。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眾人紛紛附和。
之后,李世民以唐高祖李淵的名義,下旨大封官職,所封的都是原秦王府的文臣武將。這些人其實就是朝廷的執(zhí)政班子,處理日常事務(wù)。唐高祖李淵連朝也不上了,每日只是與裴寂等老臣在后苑水池邊盤桓。李世民把東宮“嘉德殿”改名為“顯德殿”,設(shè)朝而號令天下。這天,李世民在朝上想起了魏征。為了試試魏征的骨氣,命人把他押來,當(dāng)堂發(fā)落。玄武門之變后,魏征就被軟禁在家中。聞聽李世民要親自審他,搞不清是福是禍。但魏征已打定主意,要讓李世民和那些臣下知道他是怎樣一個人。
魏征雙手被縛,隨押解官來到顯德殿。魏征面對這么對的目光和森嚴的氣勢,顯得不慌不忙。只是向李世民行禮,就把臉轉(zhuǎn)向一邊,立而不跪。李世民一看故意板起臉,一拍書案喝道:“魏征,你為何離間我兄弟?害得我兄弟相殘。”魏征聽了之后忍不住輕蔑地一笑,眾人一見,都為魏征捏一把汗。李世民怒問:“你笑什么?”“臣曾勸故太子殿下早殺秦王爺,可惜,可惜啊!若故太子殿下早聽從臣所言,必?zé)o今日之禍!”
李世民見魏征毫不懼怕,說話行止出于自然,愛才之心油然而生。這樣的人性格耿直,了無私心,哪里找去?李世民連忙走下去,親手解去魏征手上的繩索說:“本宮索重魏先生之才,愿引為詹事主簿,魏先生意下如何?”于是,魏征便答應(yīng)來東宮做事,李世民非常高興。他想試試魏征是否真心歸附,就問他對目前時局的看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雖然詹事主簿只是個七品芝麻官,但仍是竭誠謀劃。
魏征見李世民準了他提出的建議,便跪倒在地,賀道:“殿下英武明斷,寬宏大量,實當(dāng)天下真主。”李世民見魏征這樣夸獎自己,心里覺得很高興。李世民確實是愛才之人,在別人搶錢搶物搶權(quán)的時候,他卻不動聲色地網(wǎng)絡(luò)大量的人才。玄武門之變一舉成功后,面對復(fù)雜的局勢,手下的文臣武將顯示了卓越的處事能力。過了幾天,李世民來個徹底大換班。三省六部的重要職務(wù),全被原秦王府的文臣武將所把持。唐高祖李淵見大勢已去,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下旨把皇位禪讓給李世民,自己退居太上皇。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八日,一個大吉大利的日子。東宮內(nèi)外布置得花團錦簇,到處張燈結(jié)彩,喜氣洋洋。時已至仲秋,為了防止登基大典時有樹葉落下來煞風(fēng)景,東宮的樹口一早被打掃好幾遍。李世民像個新郎倌似的,站在殿里讓侍女侍侯著。今天是登基大典,這繁瑣的輿服制度必須嚴格執(zhí)行。什么顏色,穿什么質(zhì)地。先穿什么,后穿什么,一點也馬虎不得。侍女捧來沉甸甸的玄衣韁裳,小心地給李世民一件件套上。
玄衣韁裳顧名思義上黑下紅,袞服上繡著十二章紋。上衣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裳是藻、粉米、黼、黻。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山,取其穩(wěn)重;龍,取其應(yīng)變;華蟲(雉鳥),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養(yǎng);黼為斧形,取其決斷;黻為兩獸相背形,取其明辨;反正所有的花紋圖案都有講頭。
李世民搖搖頭,這些章紋看起來有些雜亂,但仍不失莊重。他在鏡子前左顧右看,打量著鏡子里的自己。這時候,長孫無忌進來,笑問:“舅兄,朕這身袞服好看嗎?”長孫無忌微笑著點了點頭,從侍女手中接過那前圓后方、前低后高、作俯臥狀、前后各有十二旒的大冕,戴在李世民的頭上,說:“世民,這禮冠一戴上,就更是一個皇帝了。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你英才天縱。君臨天下后,必將給大唐帶來無盡的洪福。”李世民整了整大冕,望了望鏡子里的自己說:“舅兄,朕小的時候就想著為天下人謀福,現(xiàn)在終于做到了。”長孫無忌聽了之后連連點頭,以無限崇敬的目光,看著面前這個馬上要成為皇帝的人,表示他對“為天下人謀福”這句話的深深認可。
李世民問長孫無忌,唐高祖李淵會不會來?長孫無忌說,唐高祖李淵說不大舒服不會來。天變冷了,唐高祖李淵仍在臨湖殿。秋風(fēng)從清冷的湖面上吹來,唐高祖李淵因年老傷心而變得混濁的眼睛,不時地透過窗子看著湖面。那里有他無盡的哀愁,也有他數(shù)不清的安慰。
一切準備妥當(dāng),吉時來到。雄渾的鐘聲回蕩在皇宮內(nèi)外,回蕩在每一顆平靜和不平靜的人心中。樂官眉毛一挑,手一揮,上千名吹鼓手喇叭朝天奏起了朝天樂。文武百官、外國使節(jié)和百姓代表各按規(guī)定的方位站好,贊禮官一聲吆喝。李世民身著大袞冕,邁著八字步,從偏殿昂然出來。大家一見,立刻行禮。文武百官重新列班站好,中間留出一條通道。大司徒裴寂捧著傳國玉璽,帶領(lǐng)捧著其他七璽符寶郎,一路走來,神情莊重地走上御階,這些玉璽全都是裴寂事先準備好的。念了一番腔調(diào),方把玉璽鄭重其事地獻給李世民。李世民稍微檢查了一下,又轉(zhuǎn)給身后的新任符寶郎。李世民放眼望去,彩旗獵獵,儀仗就位。金吾衛(wèi)甲士自殿前一直布列到大門外,百官俯狀跪拜致賀,行禮如儀。
做皇帝和做一個藩王就是不一樣,普天下都跪在你的腳下。之后,李世民緩緩轉(zhuǎn)過身,邁步走進顯德殿。顯德殿雖不如太極殿高大宏偉,但經(jīng)過半個多月的突擊裝修,卻也呈現(xiàn)出金光燦爛、富麗堂皇的景象。鏤空金漆龍椅設(shè)在六層臺階高臺上,周圍六根蟠龍金柱、梁、楣、天花板上瀝粉貼金彩畫,更顯皇家的尊貴。尤其氣派的是,有四個身材高大的鎮(zhèn)殿將軍,站立于殿廷的四角以示威武。李世民在龍椅上坐定,隨后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正式登上了皇帝大位。李世民最終以他的膽略、殘忍和蓋人的才智,成了唐朝真正的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期由此誕生。
今天因為是登基大典,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多喝了兩杯,人有些醉醺醺。在宮女的攙扶下,飄飄然地回到后宮。長孫嘉敏迎過來,噓寒問暖,扶他到臥榻上坐下。親手為卸下各式各樣的服飾,奉上一杯熱茶,又為他洗腳。他一邊享受著愛意,一邊責(zé)怪長孫嘉敏這些事情應(yīng)該讓宮女去做。唐太宗李世民被長孫嘉敏這么一弄,人變得輕松多了。他斜躺在臥榻上,長孫嘉敏為他按摩。他對長孫嘉敏說要冊封她為皇后,正在安排冊封大典,但是長孫嘉敏沒有因此高興。長孫嘉敏請求唐太宗李世民簡放宮女,唐太宗李世民點頭認可了她的懇請。
唐太宗李世民對長孫嘉敏說,想把唐高祖李淵從太極宮徙居到弘義宮,詢問她的意見。長孫嘉敏覺得自己一介婦人,是不應(yīng)該談?wù)撜隆L铺诶钍烂裰篱L孫嘉敏是一個識大體、顧大局的人,便不再詢問她。作為妻子,長孫嘉敏所能做到的,是盡量服從丈夫。她想了一下,開導(dǎo)唐太宗李世民。聽了長孫嘉敏的話,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高興。他振作了一下精神,讓長孫嘉敏拿《尚書》來。偃武修文,他以治理好天下的雄心,耐心地一字一句品味起儒家經(jīng)典。
第二天早朝,唐太宗下了兩道圣旨。第一道是簡放宮女;第二道是把唐高祖李淵徙居到弘義宮,唐太宗李世民還特地改名為大安宮。在丙子日那天舉行冊封大典,長孫嘉敏正式成為皇后,他還封楊月容為妃。之后,唐太宗李世民攜長孫嘉敏回后宮。中宮早已布置一新,各地獻來的珍玩器物琳瑯滿目。玳瑁黃金蓮花帳、云母翡翠屏風(fēng)、翠羽鱗毫簾、五方金玉瑪瑙床,以及手巾、香囊、香爐、暖手、辟寒。每一樣器具都有好幾種,金燦燦,亮閃閃,顯示出皇后的榮華和尊貴。卸去皇后服飾,仍像平常一樣侍侯唐太宗李世民。仍和顏悅色,一點也不擺皇后的架子。
長孫嘉敏覺得這些器具太多,打算轉(zhuǎn)贈給其他嬪妃。唐太宗李世民雖然不情愿,不過他知道這是長孫嘉敏一貫的風(fēng)格。唐太宗李世民覺得自己可以登上皇位,長孫家有一半的功勞,決定以長孫無忌的功勞為第一。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話,長孫嘉敏卻沒有顯得很高興。她覺得自己身為皇后已是貴寵之極,父母兄弟不應(yīng)該布列朝廷。唐太宗李世民跟長孫嘉敏說,他看重的是長孫無忌的才能,并不是因為他是國舅,還打算任命他為右仆射。長孫嘉敏舉了呂氏、霍氏的例子,應(yīng)為切骨之戒。
長孫嘉敏以古人的善惡作為自己的鑒戒,表現(xiàn)出一位女性非凡的大度和卓識,確實難得。不過為了表示對長孫家的恩寵,唐太宗李世民還是恩準長孫無忌,可以隨時進宮探望長孫嘉敏。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一年后,改元貞觀。所謂“天覆地載之道,以貞正得一,故其功可為物之所觀也。”,唐太宗李世民期望借這個年號,澄清宇宙,恢宏正道。唐太宗李世民雖然做了皇帝,但仍然注意文學(xué)。他知道早年創(chuàng)業(yè)憑武功,如今要靠文治。一有時間就拿起書本,國事之余,手不釋卷。唐太宗李世民派人重整文學(xué)館,改名為弘文館,設(shè)在弘文殿旁邊。弘文館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向唐高祖李淵請求設(shè)立的。一來收羅四方文士,二來作為顧問機構(gòu)。
現(xiàn)在弘文館成為國家機關(guān),它招收的學(xué)生不是一般子弟,這些學(xué)生分別是皇室緦麻以上的親屬,皇后、皇太后大功以上的親屬,宰相和散官一品、身食實封的功臣、從三品以上的京官職事官等達官顯貴的兒子。
不久,唐太宗李世民封長孫無忌右仆射、吏部尚書、武侯大將軍。長孫嘉敏見唐太宗李世民一意孤行,只好派人找長孫無忌,直言相勸。長孫無忌當(dāng)然理解長孫嘉敏的苦心,之后他向唐太宗李世民堅決請辭職務(wù)。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接受長孫無忌的請求。
長孫嘉敏自從成為皇后之后,把后宮打理得井井有條。她盡量不讓后宮事務(wù),影響唐太宗李世民。就算發(fā)生不順心的事,也盡量不麻煩他。長孫嘉敏賞罰分明,對嬪妃、宮女體貼入微,后宮上下都十分愛戴長孫皇后。人人竭力效忠,沒有整日提心吊膽,皇宮氣氛比較寬松和諧,充滿歡聲笑語,使唐太宗李世民把整個身心投入到管理國家大事中。雖然長孫嘉敏參政議政均受到限制,但她仍能最大限度發(fā)揮了她賢內(nèi)助的作用。
楊月容做了嬪妃之后,跟以前沒有多大的區(qū)別。她雖然是前朝公主,但是也是一個善解人意、溫柔賢淑的人。她和長孫嘉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后宮上下也很愛戴她。楊月容和長孫嘉敏雖然是妻妾,但是一直相處得很好,情同姐妹。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心目中,楊月容和長孫嘉敏是沒有分別。他愛長孫嘉敏,也一樣愛楊月容。
下一步,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分封功臣。丁酉日這天,文武百官穿戴一新,喜氣洋洋地趕往皇宮。唐太宗李世民命陳叔達唱名,把受封之人所得爵告知。原秦王府文臣武將分封都是比較多的,裴寂、蕭禹等老臣分封的也不少。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fā),請勿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