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6年1月18日,元軍將領伯顏率領的元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軍投降。同年,謝太皇太后抱著五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趙;出城向元軍投降。宋恭帝投降以后,忽必烈叫伯顏把他與太皇太后謝氏、皇太后全氏,以及一切“宮眷”與皇族,帶去大都。
頃刻間往日里繁花似錦的皇家大院亂成一片,宋度宗的淑妃楊氏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兩個孩子及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杰、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接著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舍,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后,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杰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并組織抗元工作。
趙昰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緊滅宋步伐。
景炎三年(1278年),趙昰由于多年的嬌生慣養和自身體質虛弱,終于病死于廣東的硇洲島上,享年10歲,葬于永福陵,廟號端宗。他死后,由7歲的衛王趙昺在碣州(今香港大嶼山)登基,年號祥興。趙昺登基以后,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杰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
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范大舉進攻趙昺朝廷。后來在不久以前攻占廣州的西夏后裔李恒也帶領援軍也加入戰事。宋軍兵力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斗人員,各類船只兩千余艘;元軍張弘范和李恒有兵力十余萬,戰船數百艘。
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次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余,并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恒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后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松懈了。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杰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并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余部十余只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趙昺跳海自殺。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自殺。自此南宋滅亡。
崖門海戰之后1日,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尸10萬。
我們的故事就從崖山海戰之后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