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突厥的頡利可汗,一門心思惦記著中原的錦繡山河,是以屢屢騷擾邊境。太宗自然不甘示弱,下令予以痛擊,一雪李唐被動的恥辱。貞觀三年(629年),大唐正式向突厥宣戰(zhàn)了。著一刻永久地載入了史冊。唐王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領兵四萬多人浩浩蕩蕩地來到了雁門關。守將程知節(jié)親自出來迎接,但見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好不熱鬧!時值隆冬季節(jié),天氣異常的寒冷,可是這也絲毫擋不住人們迎接的熱情。守將程知節(jié)過來參見李藥師,行罷禮,便將李靖帶入帥府中,大擺筵宴。李靖對程知節(jié),打趣道:“知節(jié)三年不見,你都發(fā)福了。”老程哈哈一笑:“可不是嗎?這幾年凈長膘了。”別看程知節(jié)是一個大老粗,可是粗中有細,打起仗來很是勇猛的。秦王李世民就是喜歡他的忠誠和憨厚,對他屢屢提拔,老程也是知恩圖報,對唐王那是死心塌地擁護。老程可是唐王的心腹,否則唐王也不會放心讓他鎮(zhèn)守雁門關的?二人邊喝邊聊,開懷暢飲。酒席一過,老程便帶著李靖到了密室,他們議論起了討伐突厥的事情。老程性子急,見到李靖便打開了話匣子:“藥師我們應該如何徹底地消滅敵人呢?”李靖一揮手,早有侍衛(wèi)把軍事地圖拿了過來。李靖展開地圖,指著圖上的城池定襄城道:“現(xiàn)在這個頡利可汗就在這個定襄城貓著呢?他仗著城墻堅固,一定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這對是我們是非常的有利。據(jù)探馬得報敵方準備了大量的糧草,而我則們糧草不濟,所以應出奇兵方可取勝。”程知節(jié)道:“咋個出奇兵?你先說說,讓我的榆木兒腦瓜兒開開竅。李靖笑道:“孫子說,兵者詭道也。”老程急了,大聲嚷嚷道:“藥師別給我整那些酸溜溜的文辭,俺不懂這個。你最好給俺說個明白。”李靖成竹在胸道:“知節(jié),姑且保密。你就等好吧。”
程知節(jié)將信將疑,不言語了,心道李靖我倒要看看你能想出什么破敵的計謀來?
這一年北方極其寒冷,人們都很少出門。前日老天下了一場大雪,足足有一米來厚。北國風光,銀裝素裹,確有獨到的觀賞之處!此時氣溫降到了極點,當兵的腳上和手上多有凍瘡。李靖一面加緊進攻的步伐,一面派奸細混入敵營,散布虛假的信息。突厥的隊伍里面頓時謠言四起,有的說唐兵不想與突厥開戰(zhàn),等雪一融化便退兵了;有的說,唐兵糧草不濟了。頡利可汗一聽心中大喜,于是就安枕無憂了。唐兵駐扎在雁門關,對突厥人確實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但日子一長,突厥人也就見怪不怪了。暗地里李靖親自挑選了一萬精兵,以作偷襲之用。這些兵士是軍中的精英,作戰(zhàn)勇敢自不必說,更重要的一點是人人都有很強的忍耐力,尤其執(zhí)行力很強。頡利可汗認為天氣這么冷,唐兵一定躲在被窩里呢。可是處羅可汗卻不這么看,他勸諫道:“大汗,中原人素來狡詐多謀。他會不會偷襲我們的定襄城呢?”頡利可汗哈哈大笑:“二哥休要擔心,唐兵素來是縮頭烏龜,他們怎是我們突厥鐵蹄的對手?”始畢插言了:“我聽人說帶兵的是李藥師,此人足智多謀,唐王多有倚重。我們應該多多提防才是。”頡利可汗看了一下兩位哥哥,剛愎自用說道:“我自有主張,爾等不要多說了。”始畢悶悶不樂;處羅則心懷怨恨,萌生反意了。二人曾有汗位之爭,這個心結是很難打開的。當初先王打算把汗位交給處羅,只因處羅可汗正在西域攻打樓蘭小國,這才讓頡利可汗捷足先登,當上了大汗。說實話,處羅打心里一百個不痛快,他背后經(jīng)常口出怨言,若當初自己在父汗身邊,汗位哪里輪得到頡利。頡利可汗乃心胸寬闊之人,不但不予計較,反而給以重用。頡利可汗親帶五萬騎兵離定襄城十里地扎下營帳;然后命處羅可汗鎮(zhèn)守定襄,以防唐軍的偷襲。
這天夜里,狂風怒號,大雪紛飛,突厥當兵的便升起篝火,以作取暖之用。程知節(jié)為先鋒,親率三千敢死隊,每人帶上一捆干草里面裝滿火藥硫磺。一陣急行軍唐軍便到了突厥的營帳,眾人一起縱火,突厥人的營帳頓時火光沖天,只聽見唐兵大聲吶喊,見人就砍,只殺得突厥兵鬼哭狼嚎,狼狽不堪。李靖于是下令擂鼓,唐軍從四面包抄過來,喊殺之聲不絕于耳。頡利可汗從睡夢中醒來,他胡亂穿上當兵的衣服,在親信的保護下突圍而出。李靖料道頡利可汗金蟬脫殼,肯定要逃。于是早派程知節(jié)把頡利可汗盯上了。李靖在進攻之前便派奸細摸清了頡利可汗的相貌,唐兵每人都帶著一張他的畫影圖形。唐兵大喊:“千萬別讓頡利跑了啊!”頡利一聽,嚇得魂不附體,如喪家之犬般逃竄。正行間一路人馬攔住了去路,頡利可汗長嘆一聲:“天絕我也。”這時一名小校走近前說:“大汗,來人不是唐兵,而是王爺始畢。”大汗往前一看,可不是嗎,來人正是始畢的人馬。頡利可汗一看來人是自己人,一顆心算是放下了。始畢說道:“我見你的牙帳起火,是以趕來接應你。”頡利可汗萬分慚愧,道:“孤中了李靖的奸計了,我的人馬折損大半。當初悔不聽你之言。”始畢道:“大汗此處非講話之處,唐兵很快就會追來了。”頡利可汗點頭道:“我們先回定襄吧。”突厥兵垂頭喪氣的回城了。李靖這邊,收獲甚大,唐兵繳獲很多的戰(zhàn)利品。捷報很快便傳到了唐王的耳朵里了。唐王大喜,面對著群臣道:“西漢的的李陵帶領步卒五千攻打匈奴,最后落得全軍覆滅,然而依然標榜史冊;今李靖的三千鐵騎,深入虜庭,威震北狄,真是一雪當年的恥辱啊!”群臣紛紛賀喜:“此皆陛下威福所致,也是眾將奮勇殺敵之結果。”唐王所說的恥辱指的是“渭水之盟”。公元626年,突厥的吉利可汗趁著中國內亂,于是屢犯涇陽(今陜西涇陽縣)。唐兵大張旗鼓,虛張聲勢聲勢,倒也唬住了頡利小兒,此是唐王李世民的疑兵之計。他帶著高士廉和房玄齡來到渭水河,與頡利可汗隔河對話。頡利可汗見唐王不卑不亢,底氣十足,心中疑惑,我料唐王必定準備了兵馬,否則焉能沉得住氣?最后二人達成諒解,唐王贈送突厥金銀財物,頡利可汗答應退兵。頡利剛走,唐王大聲喘了一口氣,心道,好險啊。原來唐兵在渭水河只有一萬兵馬,豈能擋得住突厥的五萬鐵騎?事后唐王將這件事看做奇恥大辱,并且放在了心中。今日他多年雪恥的夙愿給李靖完成了,焉有不高興之理?當即下令封李靖為衛(wèi)國公,并且犒賞三軍。
頡利可汗敗回了城中,命令兵士死守城池。始畢獻計道:“大汗,我們的根本在鐵山(今外蒙古境內),那里尚有三萬人馬。我去一下,把他們帶來抵抗唐兵。”頡利可汗聽了大喜,說:“事不宜遲,始畢你快去快回,孤等你的佳音。”過了三天始畢啟程去了鐵山。李靖那夜偷襲了頡利可汗的牙帳,一舉摧毀了突厥的精銳之師。只可惜跑了突厥的大汗,對于遠征軍來說實在是莫大的遺憾。李靖帶著得勝之師回到雁門關,程知節(jié)一路上喋喋不休:“藥師,我老算是服了你,這仗打得漂亮。”沒過幾天,唐王的使者就到了,代表朝廷犒賞了三軍,軍心大悅。使者道:“唐王有口諭,加封李靖為衛(wèi)國公,領食邑一萬戶。”李靖道:“使者大人,我有一言相告,今我大唐雖敗頡利,但其主力尚存,定襄城內粗略估計也有兩萬人,據(jù)悉始畢可汗去鐵山調兵去了,未來的局勢不容樂觀。我李靖只知報效李唐,至于封賞并非本意。”使者大為感動:“李將軍深謀遠慮,不居功,不自傲,雖古之名將不及也!”使者回去不久,李靖開始謀劃進攻定襄城的大事了。一日程知節(jié)見了李靖道:“藥師請給我一支人馬,我非得啃掉這硬骨頭不可。”李靖不同意,道:“凡用兵者,都以智取勝,如果滅敵一萬自損八百,反為不美。”藥師道:“我已經(jīng)想好注意了,知節(jié)無須多講。”程知節(jié)撅著大嘴,滿臉的不悅自個回程府了。過了三個月,唐兵駐扎在雁門關,養(yǎng)兵蓄銳。定襄城可亂了。原來定襄城門上不知被何人貼一張告示,上面說到:處羅可汗曉諭定襄軍民:今頡利可汗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全不念百姓之疾苦。想那李唐乃是上國大邦,素來兵多將廣,地大物博,誠不可抗拒也。只因大汗為一己之私妄動干戈,致使民生凋敝,百姓疾苦。我處羅愿解民于倒懸,兵諫頡利。望爾等響應義舉,則天下蒼生幸甚!署名處羅可汗。這道告示自然而然地傳到頡利可汗哪里了。下屬道:“大汗,今觀此告示,雖然難分真假,但也不可不防。”頡利可汗道:“我猜這必是唐軍使用的反間之計。”那位部屬急了,道:“先王本欲傳位處羅,因大汗捷足先登,他才沒有得志,必定心懷不滿的。何況他手里還握有兵權呢?”頡利可汗道:“我們是一母同胞,此事要從長計議。”那名下屬道:“現(xiàn)在處羅正從鐵山籌集糧草而來,我們正可趁機奪其兵權。”誰知機密泄露,處羅心中大怒,心道,好你個頡利可汗,我念在一母同胞的份上助你抵抗唐兵,居然聽信小人之言,當真可惱。頡利可汗與處羅可汗在定襄城下展開廝殺,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李靖見反間成功了,于是出動大軍,一舉拿下定襄,處羅戰(zhàn)死,頡利可汗則丟下輜重逃到了鐵山。經(jīng)此一役,突厥因為內訌而兩敗俱傷,不僅大傷元氣,而且從此一蹶不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