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迅疾接著向公子問道:“少爺!在中國有著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這一天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也是最講究的習俗。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那么臘祭之日――臘日,即臘祭之日是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進行的。那么,是在農歷每年十二月的哪一天進行呢?”
公子回答道:“《說文·肉部》說:“冬至后三戍,臘祭百神。”
古風小姐接著回答道:“冬至后第三戍為臘。”
小迅疾困惑地問道:“古風小姐所言何意呀?”
公子解釋道:“小姐之意,臘祭是在農歷每年冬至后的第三個戍日進行的。該日稱為臘祭日,簡稱臘日。既然農歷每年的年終十二月為臘祭之月,則臘日應該都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內。《史記正義》說,‘十二月,臘日也。’可是,冬至在我國的農歷中,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因而,使得冬至后第三個戍日臘日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有時也會落到下一年的正月里去。這就不符合農歷每年十二月進行臘祭的規定了。怎么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臘祭的日子固定在農歷每年十二月里的某一天。究竟是那一天呢?既然每年天子的臘祭稱為天子大蠟八,蠟八也稱臘八。那么,就將每年臘祭的日子臘日定為農歷每年十二月初八日而被正式確定下來。《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初八日為臘日。’該日是一個固定的日子,始終在十二月里而不會改變,符合‘十二月,臘日也’的規定。”
小迅疾問道:“何為天子大蠟八?”
古風小姐回答道:“天子大蠟八,祭祀八農神、八谷星!華夏古代天子國君每年的年終之時,都要用干物祭祀農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作為天子的秦始皇也要在每年的年終之時,用干物進行臘祭。臘祭是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進行的,而且是用干物,干物稱臘。于是,秦始皇就將臘祭之月的十二月正式定名為臘月而被確定下來。即:十二月稱臘月。這里的臘月是月份名稱,臘祭之月的含義已不明確,干物的意思則就更蕩然無存了。”
小迅疾說道:“中國農歷臘月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是農歷十二月稱臘月,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小的聽說還有一種說法,說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公子說道:“‘臘’在遠古時代本為一種祭禮名稱,是古代頗有聲勢的歲終大祭。秦代開始把夏歷十二月稱為‘臘月’,臘雖在歲終,而古時日期無定,今以十二月八日為臘八者,實與古之臘祭無關,而為佛家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