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沒有錯,是這個“漫”字,茉莉喜歡這樣寫。
茉莉從小就特別喜歡那種如水如月般漫過來的感覺。。。曾經鬧著玩,在網上建過一個聊天室,名字就叫“陽光媚媚地漫過來”,一直沒有人去,后來自己也不去了。又建了一個論壇,還是叫做“陽光媚媚地漫過來”,總希望生命中有一縷陽光,會如水如月般的漫過。。。還是沒有人去,后來自己也不去了。畢竟她不是專業搞網絡的,更沒有想過要靠這些東東掙錢,因此從沒有做過任何的宣傳,無人問津,顯然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這一縷期待已久的陽光,在茉莉上高三的時候,終于慢慢的漫了過來。
高二學期末,學校開始改革,在高三年級將專設一個文科班,嘗試根據學生的特長,進行文理科分班學習,茉莉對于數理化的夢游狀態,令她十分鐘情這項改革。她積極的報名了。
班主任雖然也明白周茉莉比較偏科,去文科班也是適合她的選擇,但還是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找茉莉去辦公室談了話,她指明了全身心學習文科,將會為以后高考增加難度系數,只能專攻文科類專業,那就叫“自古華山一條道”了,不像理科,選擇面很廣,但是茉莉還是執著的表示愿意去文科班,按照她本人的志愿以及考試成績,茉莉如愿入圍。
全新的班級,全新的同學。全新的環境。
高三一班定位為全年級的重點班,搜羅了全年級的頂尖高手,配置了整個學校最牛的老師!據說高考通過率定位在90%以上,也就是說,能進入高三一班,一只腳已經邁入了某某大學的大門了。茉莉所在這個文科班番號是“高三二班”,另外的班級依次是高三三班、高三四班、高三五班、高三六班、高三七班、高三八班,由這個番號也可以看出,學校領導對于這次改革也是相當重視的。
那時候茉莉已是17歲,看了很多的書,不知道看到那本書上有這么一句:把微笑留給別人,痛苦留給自己吧。茉莉想著這句話極有道理啊,天天開心的過是一天,天天痛苦的過也是一天。何必呢?盡可能的把笑容帶給大家吧。于是茉莉經常露出開心的笑,這些笑容,為茉莉帶來了一些好人緣。
高三二班組建沒幾天,從BJ轉學過來一位成都女孩,應該說她的到來,徹底打亂了高三二班的格局。
當時所謂的格局是這樣的:漢中是一座非常封建的小城,不知道是否跟它蘊含太多了三國兩漢的古文明有關,男女同學間是不能說話的,整個小學、初中到高一高二期間,茉莉都這樣過來的,周圍說話的、來往的同學都是同性,沒有異性,茉莉周圍的同學的同學也只是同性間往來,沒有看到誰是例外,每個人都在跟異性“劃清界線”,交朋友?那更是晴天霹靂一樣的驚人。
而,那位名叫閔銳的成都女孩,身材苗條、笑容甜蜜、頭發是浪漫的卷卷的自然卷(就是出生就是卷發的意思),粗粗的媚媚的斜拉在胸前結了根長長的麻花辨子。
她帶給茉莉的感覺非常的刺激,怎么說呢?用洋氣和驚艷都不足以形容。她看人總是有那么一點淡淡的不屑,不知道是不是覺著自己來自皇城根兒的原因。但偏偏她那點不屑,又那么的恰到好處,沒有人會覺得這種不屑會刺傷到自己。她很有一種惹人憐惜的感覺。而且,開始的時候,她在班上并不高調,并不多說話。她的到來,用“像春風一樣拂過”或“擾亂了一池春水”或“蕩起了一圈圈漣漪”,也不為過。這是茉莉對閔銳最初的印象。很好的印象。其實茉莉看人也是蠻挑的。
當然對閔銳有好印象絕不僅僅茉莉一個,茉莉清晰的看到班上男同學的眼神與口水,不停的轉,不停的流,兩三天后,一位叫鄧遠景的男同學,率先打破了“男女不對話”的局面。主動與閔銳搭訕起來。
鄧遠景是一個很熱情、很好動、很話癆,學習成績中流,不上也不下,不在前兩排之列,班上人緣極好的男生。據其自稱,原籍是四川人XX人,不知道是不是憑著這點與閔銳搭上話題。
情報慢慢的通過鄧遠景在班上流傳開來,原來閔銳的父親是原中央樂團的指揮,跳槽到李谷一新組建的中國輕音樂團的條件就是:把他們全家的戶口從成都遷往BJ。她來此地的原因是這座小城的考分比BJ低很多!她姑媽是我們的歷史老師。。。
天!真是佩服這些人搜集情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