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姜諸兒翻天倒地的折騰時,他的兩個弟弟姜糾與姜小白也沒閑著,兩人都在各自老師的帶領下認真地習文練武,為將來能有所作為做準備。
鮑叔牙作為姜小白的老師,剛開始的時候,并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去做才好,于是去請教管仲,他問管仲,“我應該怎樣做呢?”管仲對他說,“作為大臣,對君主不盡心就不會獲得君主的信任,沒有君主的信任說話就沒有份量,說話沒有份量,國家就不得安寧,所以對于君主,不可存有二心。”鮑叔牙深以為然,于是盡心盡力地輔導姜小白。
姜小白雖然是齊僖公最小的兒子,看起來不是特別的聰明,卻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人,他雖然生于王室,這個人的命其實比較苦,母親衛姬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父親姜祿甫雖然比較喜歡他,但是他始終只是最小的兒子,不可能在政治上對他進行大的培養,所以關注就比較少一些,否則就不會為公子糾找兩個高水平的老師,而只給姜小白找一個水平在三個人當中最低的鮑叔牙了,所以在感情方面,他基本沒有得到太多的溫暖。另外,在政治方面,他排行最小,基本沒有可能成為齊國的國君,他的一生似乎只能是一個普通的過程,但是姜小白這個人還是繼承了老祖宗姜太公的人格特點,始終不放棄希望,他覺得自己即使不做國君,還可以做大臣,像叔叔夷仲年輔佐父親那樣,同樣也是為國出力做出一番事業。
姜小白并不是空有想法,他也在認真地努力著,他知道自己不能成為法定的接班人,日后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要學會借助外界的力量,因此,他一方面在鮑叔牙的教導下認真習文練武,提高自身的技藝;一方面注意加強與朝中重臣的聯系,建立自己的人際網絡,比如,他就非常注意處理好與齊國的兩大重臣高傒、國懿仲的關系。
高傒、國懿仲兩個人都是齊國上卿,官為上大夫,雖為大臣,但是這兩位大臣卻有著非同小可的身份,因為根據當時的周王朝禮制,齊國需要由周王朝直接任命兩卿輔佐國君,同時也代周王監理齊國,因此身份非比尋常,連齊國的國君都要對他們禮讓三分,從某種意義上說,取得了高氏與國氏兩大家族的支持,基本就可以取得朝中大臣的支持。高、國兩大家族都是齊國的開國之祖姜太公的后代,他們本來也都是姓姜,姜太公的六世孫齊文公之子被封于高,人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兒子就是高傒,這也是高姓的由來,而國氏則是齊國國君賜姓,因為由周天子親自任命為輔國正卿,意為國家尊貴至上的姓氏,其后遂稱國氏。高、國兩家都是貴族出身,世代都為齊國上卿,在齊國的發言權可不一般,因為他們是周王室派駐齊國的督察員,能夠代表周天子表態。姜小白當然明白這一點,于是想辦法加強與這兩大世家的聯絡,因此與高傒、國懿仲的關系都十分密切。
高傒、國懿仲兩個人對姜諸兒的施政十分不滿,但是豪強難壓地頭蛇,他們地位再高,始終還是臣屬,只能盡臣屬之責,希望齊國政局穩定、國家強大,通過與姜小白的來往,他們發現姜小白是一個不錯的公子,雖然有些喜歡酒色,但是小白的勤奮與努力深得他們的好感,而這正是姜小白最愿意看到的。
魯桓公在齊國被殺之后,齊國政局驟然緊張起來,不用說普通的齊國民眾,就是齊國的貴族大臣們也不知道齊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姜小白憂心齊國的政局,他給哥哥姜諸兒建議注意局勢變化,但是姜諸兒從來都是意氣風發、自命不凡,哪里將這個弟弟的話放在眼里,這時候,已經是二十歲左右的姜小白與老師鮑叔牙交流過幾次,他們都清楚如此下去,齊國極有可能會有大事情發生,但是一時都想不出一個什么樣的好的應對之策,姜小白于是去向高傒請教。
高傒十分欣賞這個年輕的小公子,他于是建議姜小白先出國躲一躲,等到局勢穩定了再回到國內,可是去哪一個國家呢?春秋時,各國戰亂不斷,王公貴族出國進行政治避難是常有的事情,一般而言都是回娘親之國避難的,比如,他二哥姜糾的媽媽是魯國公主,如果姜糾要出國避難的話,肯定是去魯國,而姜小白的母親衛姬是衛國的公主,雖然她已經去世了,但是去衛國應該是一個選擇,
高傒卻不贊同他去衛國,高傒對小白說道,“齊國目前政局不穩,出國避難是應該的,但是不應該離開國家太遠,否則等到國家需要你之時,再從遙遠的衛國回來在路上就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恐怕誤事,而且,我國剛剛對衛國采取了軍事行動,衛國國內可能對我們抱有仇恨之心,因此也存在你的人身安全問題。公子還是去莒國吧,莒國與我國關系還不錯,可以得到厚待,同時,距離我國很近,國內如有需要,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報效國家,公子去莒國吧,國內有什么大事,我會派人及時通知公子的。”
高傒的話的確沒有錯,春秋時代,交通極不發達,雖然馬已經成為交通工具,但是當時路況不好,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往往要跋山涉水,披荊斬棘,衛國在齊國的西面,有幾千里遠,齊國國內如果有什么急事,的確沒有辦法在短期內趕回來,而莒國就不同了,與齊國接壤,在齊國的西南,從莒城到臨淄比從曲阜到臨淄要近許多。
其實,公子小白聽得明白高傒的話外之意,大哥姜諸兒一意孤行,將齊國政局搞到這樣的程度,誰都無法猜測將會發生什么事情,他又沒有兒子,萬一他有了意外,齊國的國君之位肯定是要從他與二哥姜糾兩個人中進行選擇的,雖然長幼有序,但是都不是長子,他始終還是有機會的,高傒叫他不要離齊國太遠,自然是希望他可以保持與國內的聯系,如果國內需要,就可以立即趕回來。
告辭了高傒之后,姜小白回來見師父鮑叔牙,鮑叔牙的觀點與高傒是一致的,他對姜小白說,“大國喜怒無常,不如就去莒國,莒國是小國,又靠近齊國,一定不敢怠慢公子,如果國內需要,我們又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回來。”姜小白于是下定了決心,就與師父鮑叔牙打點行李,踏上奔莒之路,
果然,他們出國沒有多久,齊國的大動蕩就開始了,這動蕩還要從姜諸兒聯合各國攻打衛國一事說起。
雖然姜諸兒發動的聯軍占領衛國后沒有殺死衛國的國君黔牟,但是他把周王室的女婿給趕下了臺,還打敗了周王室的軍隊,姜諸兒擔心周王室懷恨在心可能會出兵報復,于是派手下最得力的干將連稱與管至父守在齊國西部的葵丘一帶,以防備周王室可能會派兵偷襲齊國。
連稱與管至父二人為了齊國連年征戰,屢立戰功,都已經有些疲倦,于是在出發前問姜諸兒:“主公,我們此去守衛邊疆,何時可以回來休整?”
姜諸兒當時正在吃瓜,便隨口說,“現在是瓜熟的季節,明年瓜熟的時候,你們就可以回來了。”
兩位將軍就出發去了葵丘,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當時姜諸兒只是說了一句臨時應付他們的話。到了第二年瓜熟的時候,他們滿心以為國君會調他們回去,但是姜諸兒早就把這件事情給忘了,根本就沒有派人前去換防,連稱與管至父專門提醒姜諸兒當初的諾言,姜諸兒根本不理睬,這下把兩位將軍惹惱了,于是就有了反心,他們決定發動政變,推翻這個國君。
當然了,他們很清楚造反意味著什么,既要有一個合理的借口,又要準備一個合適的即位人選,
謀反的動機有了,理由有了,實力也具備了,就缺一個謀反的著落了。
什么著落?謀反后擁立誰為君主。弒君不能白弒,還要重新擁立一個,這樣不僅自己解了恨,脫了罪,還是新君的功臣。還是那句話,玩政治的都懂得一舉多得的道理。
擁立誰呢?這個人既要是王室后代,但又不能是姜諸兒的弟弟姜糾或姜小白,最好是一個和齊襄公對立的,而且又沒有自己的勢力,便于控制的人。當然,此人還必須有權當國君。
他們就想起姜無知來,姜無知雖然是王室之人,但是一直與姜諸兒關系不好,而且姜諸兒剝奪了他的等同太子的待遇之后,他一直是懷恨在心的,如果發動政變讓他上臺,一方面交待得過去,另一方面也不必擔心他上臺后會清算他們二人。他們就秘密寫信給姜無知,將政變計劃告訴了他。姜無知早就對姜諸兒懷恨在心,只是苦于勢單力薄,不敢造次,現在突然有兩位大將軍來支持自己,自然開心不已,立即給二人回信,對二人的計劃深表感謝,許諾如果可以成功,必然會重用二人。
連稱與管至父軍權在手,有了新國君的人選,為了確保成功,連稱又聯系了自己在宮中給姜諸兒做偏房夫人的堂妹連夫人,要她作內應,探知姜諸兒的行動,以找機會下手,為了拉攏她,向她許諾一旦事情成功就立她為姜無知的正房夫人。多年來,連夫人一直為姜諸兒所冷落,對姜諸兒有許多怨恨,現在有機會做正房夫人自然是求之不得,每天都把有關姜諸兒的動態情報悄悄送到宮外,而姜無知和連、管二人則厲兵秣馬,以待時機。
機會很快就來了。
公元前686年的十一月,姜諸兒帶著一幫群小外出打獵,在沛丘碰見了一件非常離奇的事兒。
他看見一只巨大的野豬向自己的坐車撲來,而旁邊的人看見的卻不是野豬,而是一個大活人,是那年替姜諸兒殺了魯桓公又被姜諸兒處決的彭生,于是有人大叫:“彭生,彭生”!姜諸兒一聽,不由大怒,挽弓搭箭朝那野豬射去。也不知射中沒有,那野豬竟然像人那樣用兩條后腿站立起來,朝著姜諸兒發出哭泣般的聲音。
這可把姜諸兒嚇得不輕。他當即從車上摔了下來,把腳脖子給崴了,而且把一只鞋也丟了。
姜諸兒這下可生氣了。
姜諸兒一生氣,后果自然很嚴重。他把替自己掌管鞋子的茀打了三百鞭子,狠狠地發泄了自己的心頭怒火。
襄公打獵摔傷的消息在第一時間傳到姜無知耳朵里,無知立即決定,要把握這個天賜良機。
政治家和陰謀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嗅覺特別靈,而且下手果斷迅疾。陰謀家如果成功了,在后人書寫歷史的時候,會被夸贊為具有政治家的作風。而政治家在推行某些手腕失敗之后,也會被貶為陰謀家。
姜無知當然有著想當政治家的野心,但他必須先通過陰謀手段使自己爬上夠資格玩政治的那層臺階。
他帶著連稱和管至父以及大批兵丁直闖姜諸兒的禁宮。
那個充當國君的出氣筒、平白被他揍了三百鞭子的茀,卻是一個不記怨恨的人。他最先發現姜無知要闖宮,搶先給姜諸兒通風報信,并把他藏匿起來,又組織宮里的太監們拿起武器與姜無知格斗。
這些閹人哪里是正規軍的對手?很快被殺個一干二凈。然后,作亂者開始進行地毯式搜尋,活要見人,死要見尸。
姜無知心里很明白,如果姜諸兒一旦逃脫了,那他頭上這個反賊的帽子就戴穩了。姜諸兒很快會憑借他的“正統”地位,號召起平亂的勢力將其剿滅。
找來連稱的堂妹一問,知道襄公肯定在宮里。
“搜!”姜無知一聲令下,帶頭細細搜尋起來。
對于齊國的王宮,姜無知再熟悉不過了。他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找,一寸地面一寸地面地看,找了很多間房屋,都沒見姜諸兒的蹤影,姜無知心里有些慌亂和焦急了,他更加小心仔細起來。
在一扇很厚實的門旁,姜無知突然發現襄公打獵時丟失的那只鞋擱在那兒。
原來,那個喊野豬是公子彭生的侍從是姜無知早就收買好的,姜諸兒慌亂中掉的那只鞋子被那個侍從偷偷藏起來了,放在這里是告訴姜無知:姜諸兒就在這間屋里。
姜無知猛地把門拉開,看見他的寶貝哥哥姜諸兒正躲在門后瑟瑟發抖呢。
姜無知毫不猶豫,將手中的劍一下子刺進姜諸兒的胸膛,作威作福慣了的姜諸兒終于走完了自己荒淫無恥的人生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