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聽說齊莊公被崔杼所殺,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著隨從前往齊都去吊唁莊公。晏嬰來到崔杼家門前,他身邊的下人擔心地問他:“您將為國君而死嗎?”晏嬰說:“難道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應該為他而死?”
手下人又說:“那么我們為什么不逃跑呢?”
晏嬰說:“難道國君的死是我的罪過,我要逃跑?”
“那么我們還是回去吧?”
晏嬰說:“國君都死了,我回到哪里去呢?作為萬民之主,難道只是為了利用他的地位來高跨于百姓之上?應當主持國政,作為君主的臣下,難道只是為了獲取俸祿?應當保衛國家!所以君主為國家而死,那么臣下就應該為他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臣下就應該跟他逃亡。如果君主只是為自己的私欲而死,為個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寵愛的人,誰敢承擔責任,為他而死,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現在又能回到哪里去呢?”說罷,晏嬰徑自闖進崔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不顧一切地撲在齊莊公的尸體上,號啕大哭了一場,然后起身離去。
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嬰,崔杼對晏嬰也早已恨之人骨,但轉念一想,對身邊的人說:“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殺了他,我就會失去民心?!?/p>
崔杼殺死齊莊公,和慶封一起立齊景公后。為了鞏固權勢;樹立威信,他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驅趕到太公廟上,派上千名兵馬內外把守,逼迫大家宣誓忠于并服從他。稍有違迕,即被處死。已經殺了七個人,氣氛十分恐怖。
輪到晏子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晏子。只見晏子從容地端起滴過血的酒杯;義憤填膺地對天悲嘆道:“可恨!崔杼無道弒君王。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便一飲而盡,怒目而向崔杼等人。
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地用劍頂著晏嬰的胸膛,要他重新發誓。
晏嬰毫不畏懼,厲聲回答:“不管你是用刀砍頭,還是用劍穿胸,我晏嬰決不屈服!”
崔杼怒火中燒,眼看就要下手。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悄地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莊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嬰,那可就麻煩了?!贝掼虩o可奈何,怒視著晏嬰離去。
齊景公時,齊國內部也沒少出亂子,越出亂子越加快了田氏勢力的壯大。
崔杼因扶立景公而威震齊國,雖為右相,但因慶封性嗜酒,好打獵,處理國事常常落到崔杼頭上。于是,崔杼獨秉朝政。按理說,他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
這時,慶封不理朝政,卻希望權力全歸己手。盡管崔杼還是當他為朋友,但他已把崔杼看成了仇敵,巴不得崔杼早死,以便自己專權。慶封的心思瞞得了崔杼,卻被另兩個人識破。他們是盧蒲癸、盧蒲嫳兩兄弟。
盧氏兄弟很不簡單,有膽有識,武藝過人,曾是齊莊公的親信勇士。齊莊公雖然荒淫無道,但由于厚待武士,不少武士對他感恩戴德。齊莊公被殺后,他們或自殺報恩,或逃奔他國躲避,或伺機報仇。盧氏兄弟即是復仇者中的兩位佼佼者。由于盧蒲癸在慶舍率兵捕殺齊莊公黨羽時反抗,殺死數名士兵,無法在齊國立足,他準備逃往晉國。行前,他告訴弟弟盧蒲嫳:“就我觀察,崔杼和慶封雖然是朋友,但慶封城府深,野心很大,必不甘居崔杼之下,因此,我走后,你一定要想法接近慶封,奉承他,利用機會挑撥崔、慶兩人的關系,一旦獲得信任,就向他推薦我。那時,我們都成了仇人的‘心腹’,何愁主公大仇不報?”盧蒲嫳照著哥哥的話做,果然被慶封用為家臣。
再說崔杼獨攬大權后,就想了卻一樁心愿,立崔明為繼承人,但見長子崔成損臂,已成殘廢,又不忍出口。崔成聰明,知道父親的意思,就主動請求父親立二弟崔明為繼承人,并請父親讓他到崔邑(今SD省章丘縣西北)養老。崔杼一見兒子如此為自己著想,大為高興,就答應了。誰知東郭偃和棠無咎站出來反對:“崔邑是崔家的老根,只能給您的繼承人。”崔杼想想也對,就收回了成命。崔杼一世聰明,卻一時糊涂,只此一舉,即成內訌之源,結果落了個家破人亡的下場。
崔成一見父親聽信讒言,大怒之下,找到大弟崔疆,把經過告訴了他。崔疆本來對父親偏愛小弟的做法就十分不滿,聽了哥哥介紹之后,生氣地說:“東郭偃和棠無咎狗仗人勢,竟然欺負到我們的頭上?,F在,父親還活著他們就這樣對待我們,將來父親百年之后,你和我怕的是想當奴隸都當不上!”
崔成說:“我們倆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還是去找慶封伯伯商量商量?!?/p>
兩人立即去見慶封。慶封弄清事情經過后,居心叵測地說:“也別怪你們的父親,他倒是個好人,不過讓東郭偃、棠無咎和你們的后媽弄糊涂了,我即使勸他,他也不會聽我的。你們作兒子的受點委屈倒沒有什么,我倒是替你們的父親擔心。你們怎么不想個辦法去掉東郭偃和棠無咎呢?”崔成、崔疆以為事關重大,決定回去商議之后再作打算。
兩人走后,盧蒲嫳對慶封說:“先君是崔杼殺的,您卻和他一起頂了這個罪名。您名義上是左相,卻沒有一點權力。您雖然寬宏大量,并不介意,可全國的人尤其我們當家臣的怎么能忍受呢!如今崔家內部鬧了意見,分成了兩派。我認為,您不如以敵攻敵,讓他們自相殘殺,最后坐收漁人之利,到時,齊國不就由您說了算嗎?”
慶封聽后大為高興,說:“我只道你是個勇士,想不到你還足智多謀,是一個謀士。”遂引為知己。
數天后,崔成兩兄弟又找慶封商量對策,慶封極力慫恿兩人干掉東郭偃和棠無咎。崔成說:“我們也想這樣干,但力量不夠,請伯伯幫忙想想辦法?!?/p>
盧蒲嫳在一旁插嘴道:“你們沒有力量,難道你們的慶伯伯也沒有力量嗎?只要你們敢干,他能不幫你們嗎?”崔成兩兄弟趕忙求慶封。
慶封這才說道:“好吧,看在你們父親的面上,我給你們100名甲士?!?/p>
公元前546年的一天晚上,崔成兩兄弟率領心腹和100名甲士埋伏在崔家大門外,一見東郭偃和棠無咎欲進大門,大家一擁而上,頃刻之間,兩人就成劍下之鬼。
崔杼聞變大怒,急忙叫人預備馬車,哪知除一書童外其他人都無影無蹤。崔杼只好命書童駕車來到慶封家。向他哭訴經過。
慶封佯為不知,假裝同情地說:“竟有這種事?小孩子家居然敢這樣取鬧,太不像話了!如果您想處治他們,我一定效力。”
崔杼信以為真,感激地說:“倘若你能幫我除去這兩個不孝之子,我叫崔明認你為干爹。”慶封顯出義不容辭的樣子,立刻命令盧蒲嫳帶領人馬趕往崔家。
盧蒲嫳來到崔家,一見大門緊閉,高聲喊道:“你們干得怎么樣了?慶大人怕你們人手不夠,特派我率兵來助你們。”
崔成兄弟一聽是“恩人”的聲音,急忙開門讓他們進去。
盧蒲嫳一進門就大聲嚷道:“我奉崔相國之命,來殺兩個忤逆不孝的兒子!”話音未落,崔成兩兄弟已身首異處。兩人到死也沒有弄清楚自己在這場事變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盧蒲嫳趕盡殺絕,見兩人被殺后,又四處尋找崔明,未見后又找棠姜,見棠姜已上吊自殺,才放心地帶著崔成、崔疆的頭回到慶封家。行前,不僅把崔家洗劫一空,還毀壞了所有門窗。
崔杼一見兩個兒子的腦袋,又氣又心疼。他問盧蒲嫳:“夫人沒嚇壞吧?”
盧蒲嫳謊稱:“夫人還在睡覺,我們沒有驚動她。”
崔杼思念棠姜和崔明,急著要回去,就向慶封借駕車人。盧蒲嫳自告奮勇,愿為崔杼駕車。崔杼向慶封再三稱謝而去。
崔杼在家門口下了車,但見大門敞開,鴉雀無聲,家中已空空如也,崔杼不由得掉下了眼淚,跑到內室一瞧,夫人懸梁,還掛在上面。崔杼驚得魂不附體,欲問盧蒲嫳,此人已不辭而別。崔杼又想起崔明,遍尋不得見人。崔杼這才明白真相,捶胸頓足,放聲大哭,最后在妻子棠姜身邊自縊而亡。崔家經此驟變,僅剩崔明一人。那一夜,崔明剛好不在家,得以幸免,后潛入家,掩埋了父母,出逃而去。
崔杼死后,慶封便獨相景公,專攬朝政,更是荒淫驕縱。一天,慶封到家臣盧蒲嫳家里,見他的妻子貌美,便和她私通。自此就把政權交付給他的兒子慶舍。自己帶領妻妾財幣,搬到盧蒲嫳的家里,共在一處,飲酒歡謔,兩家妻妾,彼此相通,從此關系更加密切。盧蒲嫳請求召回他哥哥盧蒲癸(齊莊公的侍臣,逃在魯國),慶封立即遣使召回,盧蒲癸回國后,慶封就命他做他兒子慶舍的家臣,盧蒲癸體力過人,善于阿諛,因此深得慶舍的寵信,把女兒嫁給盧蒲癸為妻,從此翁婿相稱,更加親密。
有人對盧蒲癸說:“男女婚嫁,應當辨別姓氏,你娶妻為什么不避同宗的女子呢?”盧蒲癸說:“同宗既然不避我,我何必獨獨去避開呢?只要能達到我的目的,不必顧忌那么多了!”
盧蒲癸一心只想替齊莊公報仇,只是沒有同心的助手,因此在慶舍面前,極力稱夸以前與他同侍莊公的王何勇猛,慶舍就把王何從魯國召回,王何也深得慶舍的信愛,用他和盧蒲癸同作侍衛,每出入或夜寢,必使二人執戈,前后防護。
這年的十一月七日,是齊景公到姜太公廟舉行祭奠的日子。盧蒲癸和王何作為慶舍的貼身侍衛,也隨著慶舍一起來到了太公廟。就在這時,高子尾突然抽出一個小槌,在太公廟的門上狠敲了三下,這是他們早已約定的行動信號。說時遲,那時快,盧蒲癸一劍刺穿了慶舍的后背,王何一刀砍掉了慶舍的左肩,慶舍掙扎了一會兒就死了。
慶封正在東部打獵,得到兒子被殺的消息,日夜兼程回到臨淄,但無奈臨淄城早已嚴密防守,無法進城,而且自己的隨從也早已逃去了一大半,慶封想到自己大勢已去,只好逃奔吳國,吳王把朱方這塊地方作為慶封的采邑,給他高厚的俸祿,使他如同在齊國時一樣的富有。
公元前538年,楚率諸侯聯軍伐吳,“使屈申圍朱方。八月甲申,克之”。慶封全族被楚國人全部殺死。
高子尾、欒子雅聯合盧蒲癸等人剿滅了慶氏之后,齊國又出現了高、欒兩家專權的局面,齊景公仍然做著傀儡國君,史書上記載了以下兩件事,可見當時齊景公凡事聽命于高、欒二人的情景。
公元前540年,晉國國君晉平公的夫人少姜去世,當時晉國的實力強于齊國,仍然穩居中原霸主的地位,齊景公為了搞好齊、晉兩國的關系,就主動派大臣晏嬰出使晉國,提出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晉平公作繼室,但到第二年晉國來齊國迎親時,高子尾看到過去少姜曾得了晉平公的寵愛,再娶一個齊女作繼室,仍然會受到寵愛,高子尾竟然用自己的女兒頂替了齊景公的女兒嫁給晉平公,而把齊景公的女兒易嫁別人,齊景公也就只好忍氣吞聲而已。
到了秋天,齊景公帶人到南部去打獵,遇見了當年追隨慶封而被流放的盧蒲嫳,盧蒲嫳哭著向齊景公請求赦免罪行,但齊景公不敢自作主張,只好對盧蒲嫳說:“等我回去后,向高子尾、欒子雅說一說”。但齊景公回到臨淄對高、欒二人說了此事以后,高、欒二人不僅不同意赦免盧蒲嫳,反而將盧蒲嫳從齊國南部又流放到條件更艱苦的齊國西北部,高、欒二人專權引起了齊國許多大臣的不滿,為高、欒二家的覆滅種下了禍根。
欒子雅與高子尾分別于公元前539年和公元前534年去世,欒子雅的兒子欒施和高子尾的兒子高強的能力卻遠遠不如父輩,而且二人又酷愛喝酒,常常喝得迷迷糊糊,致使兩家一起走向了滅亡。
就在高子尾剛剛去世的時候,欒施認為高子尾的兒子高強還比較年輕,不能管理家務,就把高子尾的親信殺的殺,趕的趕,又為高家另派了一批管家。高子尾的親信們認為欒施強行為高家委派管理人員,目的是為了兼并高家,于是就秘密組織人員準備攻打欒施,田無宇知道此事后,也秘密組織人馬,想趁機攻打欒施,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有人將高子尾的親信們將要攻打欒家的消息報告了欒施,欒施卻不相信,又有幾個人來報告,欒施還是半信半疑,于是就想親自到高家看個究竟,在半路上又有幾個人向他報告,欒施覺得事情嚴重了,不能再直接去高家,就在半路上轉彎,來到了老田家。
田無宇正要帶兵出發,聽說欒施來了,趕忙回到內室,脫去戎裝,換上便服,出來接見欒施。一見面,田無宇就問欒施:“聽說高強要攻打你,你聽說了嗎?”
欒施回答說:“沒聽說。”
田無宇又進一步試探欒施說:“你為什么不組織人馬去攻打高強?我會幫助你的?!?/p>
欒施說:“您這是什么話?高強不過是一個小孩子,我教導他還恐怕教不好,所以為他選擇了管家。我如果像你說的那樣,帶兵攻打他,將來有什么臉面去見地下的祖宗?你應該趕快去把我的話告訴高強。”
田無宇見欒施并沒有兼并高家的意思,就對欒施說:“齊頃公、齊靈公的在天之靈會保佑你的,我還希望得到你的恩惠呢?”于是就由田無宇出面調和,欒、高兩家避免了一場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