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展參拍作品已經落實之后,書畫展會上拍賣效果尚未出來之前,我貌似無所作為,出了打打電話聯系一些似是而非的潛在客戶外,更多的是思索下一步的發展模式,尤其是在宋莊。
經過這次展會拍賣活動的探索,總算了解了這個行業的運作模式,似乎程序上并不困難,但技術上比較復雜。所謂技術以我現在的理解就是如何與拍賣公司合作已經如何征集作品,作品關系著利潤的產生。由此我想到畫廊的經營,畫廊是固定的經營場所,吸引的是相對固定的資源。展會則比其更有靈活隨意性:地域跨度大,資金投入和回收短。
而且據說現在的畫廊經營表現出集體冷淡。據統計數字表明,在全國5000多家的畫廊里,只有1/3盈利,1/3持平,還有1/3在虧損。目前全國經營比較好的只有100多家。BJ畫廊有上千家,其中有40%~50%的年銷售額在100萬元以下,20%~30%在100萬元~300萬元,10%~20%在300萬元~1000萬元,10%超過2000萬元,只有個別過一億元。上海的近千家畫廊中,有10年歷史的已剩下不多了。
究其原因,畫廊除了以藝術家合作的內部不規范以外,同時受到地域發展的制約以及展會、拍賣公司的沖擊,如果不是多元化的發展,畫廊的命運自然是衰敗,關門大吉。
再說宋莊,大的畫廊自然不錯,小的畫廊就不好說了。一是與藝術家工作室近距離接觸,抄后路的情況不可避免,二是競爭日趨強烈,自身缺乏開拓。于是我想象不出宋莊的后起畫廊或小型畫廊如何維持日常開支。當然宋莊尤其早期的歷史原因,一些人買下了當地的房子,閑著也是閑著,成本低是個優勢。
我決定與畫廊無緣。
鑒于早年間做過多次境外展會的基礎,運作上觸類旁通。然而關于與書畫的結緣,需要我好好研究。
拍賣公司是個有發展的行業,但拍賣公司宋莊沒有,為什么沒有我不知道,但不排除我在這次展會之后掛靠天津一家拍賣公司在宋莊發展,對方也有合作意向,而且拍賣的藝術品定位在中低端,以藝術淘寶為主題,因為高端的畫作到不了我這里,那些小有名氣或尚未成名的藝術家是參與這種拍賣的基本生產力,拍品并不完全面對藏家,畫廊、書畫愛好者是基本客戶。
我開始為這件事情留心。
通過這次組織畫展和拍賣,我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但不知道是否正確。我覺得與天津畫家相比,宋莊的畫家良莠不齊。固然,藝術品源自藝術家的個體感受,但藝術功底卻不是一日之功打磨的。津門畫派大多基于傳承,畫風近似,謂之主流。然宋莊的作品,號稱前衛藝術,大約在藝術理解上標新立異,抽象而懸疑。自然兩者不能站在同一角度評價。可不容置疑的是,天津畫家階梯式遞進,整齊劃一。從而形成天津的整體風格。宋莊的畫家來源復雜,不否認有些人積累豐厚,但有些人卻魚目混珠,濫竽充數。我自然理解來宋莊的藝術家的理想追求,以及他們安于本分潛心發展的高潔心性。我想說明的是這不等于所有宋莊藝術家在藝術發展中的同步上升,直白的說,不求上進者大有人在。難免一些人打著前衛的幌子以標新立異的名義粗制亂造。
我固然沒有資格評說,但如果挖掘其中的生意機會。如果拋開了京津兩地的市場交流,單居一地,絕非明智之舉。不僅是我在宋莊目前人脈不足,而且是人脈再好也不可能見縫插針了:好畫家的作品不需要我經紀,一般畫家的作品被社會認識需要時間。
擺地攤賣畫,是宋莊的一景。宋莊主道旁,很多藝術家在露天,頭頂太陽、風吹雨打,也象農民一樣把自己的產品拿出來賣。不少畫家生活的很不容易。他們以賣畫為生:一、全家老小要靠它吃飯。二、大多數畫家是租房的,宋莊畫家多了,房價連年見漲,難!三、畫畫用的材料,筆、墨、紙、畫布、顏料等也是不小的開支。另外還有一些生活上必須的開支,如水電費,過冬的煤等.……
宋莊是很好的創作基地,天時地利人和。但銷售市場,還沒形成,特別是一些租農家房的畫家,住在村里,很分散,在畫室賣比較難。他們所以到大道旁擺地攤,也是迫不得已。
于是我假設了這樣一個前提,我不做經紀人或代理人,策展也要和拍賣捆綁在一起,面對外地低端市場,做宋莊無名畫家作品,無底價拍賣,用商業語言就是廉價批發,薄利多銷。
家,而是平民百姓。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購買力未必薄弱。
藝術品門檻的降低,面對的不是收藏此番瞎想,還需要市場求證,更需要真正入住宋莊之后感受。
但唯一的初衷是我不能困在宋莊,宋莊不是我的寄居地,而是我的游走地。
換句話說,我是去臥底的,不是去投誠的。
如果說宋莊是個江湖,我只是江湖游客。如果說宋莊是個漩渦,我將站在漩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