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那由光學電腦所組成的義眼里面所呈現的事物,一定是經朗古本身的眼睛所能看到的還要多得多,不過他并沒有對朗古一一解說清楚。朗古不但是魯賓斯基玩弄陰謀的道具,同時也是奧貝斯坦的政治道具。不過他本身卻反過來,把他們兩個人都看成自己的道具。朗古認為奧貝斯坦雖然是自己非公開的地下上司,而且也是錄用自己的恩人,不過他所能給予的最大恩惠,恐怕就是犧牲自己而讓朗古飛黃騰達吧。
在這個時候,魯賓斯基和朗古,同時都希望羅嚴塔爾能夠起兵造反。不過,朗古所希望的前提是,這必須是場維持一定規模但能夠被撲滅的火災,而魯賓斯基所希望的則是一場能夠燎原的大火,因為他們各自懷有不同的動機和目的。魯賓斯基對于這一點差異認識的非常清楚,而朗古則全然不知。一直不如奧貝斯坦,而基于某個類似的理由,朗古同樣也及不上魯賓斯基。魯賓斯基能夠寒酸地剖析并嘲弄自己,就如同對著自己映在鏡子上的影子恥笑一樣,而這一點正是朗古所無法做到的。
整個陰謀最后的結局是,朗古是麥克萊恩王朝留下了一個佞臣的惡名,并且一直流傳到后世。不過事實上他也有幾個優點,好比在家庭中他是一個善良的丈夫,同時也是一個和藹的好父親,不過作為政府公務人員的他,卻怎么也逃不掉別人對他的責難。
在“野心的時代”當中,確實是有這樣的事情。施泰因皇帝本身,雖然出生在一個空有貴族之名的貧窮家庭,在不過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晉升為舊王朝的將官;二十五歲還不到,就已經是頭戴至尊的冠冕了。
過去五個世紀以來,所有支配人類的人,不管是明君也好,是昏君也好,是直系也好,是旁系也好,全部都限于魯道夫-馮-高登巴姆的子孫。而用實際行動打破這種血統專制的人,歷史上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亞雷-海尼森,另一個就是施泰因-馮-麥克萊恩。雖然他們的手法以及所信仰的主義都迥然不同,不過有一點相同的就是,人們無法將他們的姓名從歷史上抹去。
一個創造性的行動,往往會產生無數的模仿者。就好比施泰因,他那種依靠單一的支配者來統治宇宙的構想本身,就是延續了魯道夫大帝的野心。當然,他并不是要模仿魯道夫大帝,而是企圖要超越他,而且在他還不到二十五歲的年紀,他的野心不已經大致達成了。
他所創造的偉業令無數的人產生敬畏的心。朗古當然也是這無數人當中的一名,不過他并不認為年輕俊美的皇帝是從不犯錯或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為如果不會犯錯的話,就不會讓克萊克-史蒂森慘死,而且也不可能會敗給姜維。朗古讓年輕的皇帝成為自己的傀儡。為了這個目的,他必須要將施泰因從那群忠實、能干的臣下手中奪過來,必須要讓施泰因孤立在猜疑和不信任當中,因為皇帝的不幸與朗古的幸福是直接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