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無疑問,四郎懷揣著莫大的善意而來,并且發誓他是真的喜歡秦王氏,雖然秦王氏年紀不小了,雖然秦王氏是別人的妻子,他覺得只要兩人相愛,沒有什么能夠阻擋。
他已經想好了,要在最好的島上給秦王氏建造一個大大的花園。
海風,陽光,沙灘……以及滿院子的花香……那時候只有她們兩個。他已經想好了這一輩那也不去就守著秦王氏。
可惜,眼前的一切給了他當頭一棒。
“這里是大明!”
“野外蠻子休得無禮!”
激憤宛如海潮,四面八方而來,時而在前面,時而在后面,幾萬人發出的聲音所形成的洪流,瞬間將兩人淹沒。
四郎一下漲紅了臉,大聲吼叫辯解不是這樣,他很想大聲告訴所有人結果不是這樣,可是一張嘴才頹然的發現,這個聲音除了自己外,別人誰也聽不到。
最后還是被格桑拉了一把,失態的四郎才安靜下來。
“當啷……”
格桑拔出佩刀,雖然有些沖動但沒有辦法,因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因此此時無論怎么看,武力威懾就是最好的辦法,
果然百姓畏懼不敢上前,只是聲音更大了,四郎和格桑的空間則隨著人流變幻不斷壓縮變形,所有人都吃驚的看著格桑將明晃晃的彎刀舉到空中,一時間死死盯著。
而就在僵持達到頂峰,文士突然舉起了自己的雙手。
就見這雙手宛如有魔力一樣,一出現就將所有的聲音壓了下去。
不是他有這樣的威信,只是當一個人失去理智的時候,往往會變得盲從,一個人是如此,一百個人是如此。
這里有成千上萬人,當其中一個人愿意挺身而出登高一呼,會給人一種錯覺,一種正確的錯覺。
這種錯覺……
張角用過。
陳勝吳廣用過。
劉邦同樣用的不亦說乎。
總之面對的目標越是地位地下越屢試不爽。
只是因為有人愿意為他們說一句公道話。
只因為能讓世界聽到自己的聲音。
只因為想要活下去。
至于沖動之后的結果是刀山還是火海,又有什么關系。
百姓不知,卻很是信服,愿意為他們說話的這個人。不管這人說的是真是假,總之是一個盼頭。
“鄉親們不要擔憂,我且問他一句。”
文士轉了一周,也許是他的努力獲得回報,也許他長得慈眉善目。反正所有人都看見了這個突然從人群中沖出的文士,從衣著上可以看出這人一定是讀書人,打心里相信。
聲音暫時低下來,一聽此話就散去不少,等大家過了最初的緊張最后連零星的吵雜也沒有了。
文士見大家情緒回落,一時間也松了口氣,剛才實在緊張到了極點,倘若這莽漢行為在過激一些,后果真的不可收拾了……
且不說這兩人會因為失去理智的百姓慘死當場……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百姓也同樣無法安然。
白天格桑毀門的經歷歷歷在目,文士真的無法想象,一旦成為自己想的那樣,一心護主的格桑會做出什么樣的舉措來……結果顯而易見的,這種矛盾根本無法調和。
三四月的天氣已經有了一絲暖意,可他依舊被剛才的情景嚇得冒了一身冷汗……看著擇人而噬的彎刀,文士仿佛看到了刀光閃爍下,尸橫遍野的慘狀,痛苦的閉上了眼睛。
“想殺人?”
片刻文士恢復正常,這才說出眾人的疑問。
格桑收起刀,環視一圈說道:“先生誤會了,我若有心,這里無人可擋。”
文士臉色蒼白,極力壓制心中的害怕,回答依舊蒼白無力:“你只有一個人。”
格桑自信道:“都是手無縛雞之力,再多又有什么關系,先生多說無益,我只希望先生能讓開一條路。”
“若不呢?”
“先生怕是擋不住!”
百姓和軍隊有實質的區別,這里只是百姓罷了,如果是士兵,格桑就不敢肯定了。
格桑如果占的先機,這些百姓是擋不住的,如果在心狠一些,多殺些人,群體作戰一盤散沙的百姓定然哄散,引發混亂。而一旦亂起來格桑機會就多了。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些百姓被提前組織起來,格桑在神勇,終將插翅難逃,可是事關生死,文士不敢下這個結論。
所以只好閉口不言,也許覺得不夠氣勢,猛然上前一步,還挺了挺胸膛。
感受著格桑身上散發的森然,文士毅然決然,明明是飽讀詩書的讀書人,一轉眼就成了慷慨悲歌之士,令人為之動容。
萬人的生死重的壓彎了他的頭顱,不堪重負下原本堅挺的腰背也垮了下來,似乎為了支撐贏若,雙手自然的攏了起來,就隱藏在長長的寬大的袖子里,長衫舞動,他的腰更低了,只是為了眾百姓嗓子里那一口氣能過得更久一些,理直氣壯一些,如果沒有這一口氣,人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多年的詩書熏陶讓他養成一種氣節,哪怕是鋼刀加身也不妥協,直到哪怕他可以找到無數的華章代替的時候,不得不選擇低下高傲的頭顱,因為他的弱點此時被敵人掌握在手心里。
這個弱點就是百姓,修身齊家平天下說來簡單,可做起來并不是那樣,而這句話是他讀書以來就明白的,是他未來所要達到的目標,即為讀書人的目標。
可是修的什么身,齊的什么家,平的是什么樣的天下!卻一無所知。
簡單的說就是讀書是為了什么?
讀書人認為讀書更好的讓自己獲得知識修養,光宗耀祖,只有讀書才能做一些別人不能做的事情。
儒家的經典只是賦予了思想,給人一個大概的動力。哪怕有具體的實施可是和實際卻相差很遠。
因此啊,文士和大多數讀書人一樣,開始讀書就戴著功利。就是沖著金錢美食美人豪宅而去的。
可是漸漸的文士就覺得,這些別人給予他的借鑒并不是他自己需要的,所厭惡的已經代替了內心的道德標準,因此讀書就變得毫無生趣。
而在他看來修身齊家平天下,就像是三間華麗的殿堂一樣,而讀書的極致也無非是如此。
可是不知道從何時起,這一切竟然給他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殿堂美輪美奐卻彼此不相連,是無根之木無水之源,讓他害怕的瑟瑟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