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行禮之后,吳乞買問:“你就是張用直,楊先生非常欣賞你啊,說你是難得一見的英才,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嗯,看來所言非虛。”張用直再次行禮:“陛下太夸獎了,實在愧不敢當,小生到此本是向楊先生求學,先生太抬舉了。”說著也向楊樸拱手致意。楊樸道:“年輕人不用太客氣,陛下繼承先皇遺志,正是用人之際,對于有才學之人,大金定然給與施展抱負的機遇。”楊樸說完給吳乞買示意。
完顏吳乞買讓二人坐下,命人給張用直也端來一碗茶,然后徐徐說道:“那么,張用直,當今天下形勢想必你有些認識,我大金國要爭雄天下,你有什么可以告知朕的嗎?”張用直飲了一口茶放下,拱手道:“回陛下,以在下淺見,經過大金數年征伐,覆滅遼國已經十之八九,然遼國占據大漠,幅員廣闊,大金繼承遼國故土之后,需要假以時日養精蓄銳方能與天下爭雄。再者,聽聞先帝曾與宋國有結盟之好,宋國盡管素來有兵弱之譏,但其地域也不亞于遼國,而且城池眾多,物產富庶,尤其百姓群集則是北方數倍,輕易圖謀不得。”
吳乞買聽了問道:“如此說來,我大金何日方能一統天下?豈不很難取得南朝基業?”張用直昂首道:“陛下,以在下對南朝的了解,宋國歷來對我北方是懷有戒心的,大金先帝與南朝結盟也是有條件的。大金不當輕易毀棄盟約而落下話柄。在此之際,河西之地歷來臣屬遼國,先前還為營救遼國而出兵伐宋,在下以為,大金要壯大實力不妨先從西夏著手,取得河西之地一來拓展疆土,二來也能為日后圖謀南朝形成圍困之勢,從西北往東南,漸次順江而下圖謀天下,則史不絕書矣。”
吳乞買哈哈大笑:“楊先生,張用直果然有見地,很好,那以你說養精蓄銳,朕要問問,我大金以女真人為主,兼收契丹、渤海等,漢人也有,但都是你們漢人所說的蕃民居多,作戰雖然勇猛,但畢竟一時之利,真要取得天下,尤其是南方山河形勢與北方很不一樣,我大金勇士如何能保持勝績?”張用直琢磨片刻,道:“大金兵勇作戰擅長騎射,以宋軍而言,出擊遼國和西夏時都比較弱,但防守則甚為得力,而且器械眾多,處于優勢。若要攻城拔寨的話,大金日后需要從大軍整體作戰進行更多謀劃。”吳乞買道:“怎地我大金不擅攻城,遼國五京和其余眾多城池如今都在我掌握,難道南朝城池都比這些更難攻克?”
張用直聽吳乞買語氣有些不悅,掃了一眼楊樸,繼續說道:“陛下方才也有言,將來金兵南下,宋國山河形勝與北方不同,且宋國民眾是大金十倍不止,與大金滅遼之戰情形會截然不同,陛下既然要我說,我寧愿將困難想得多些,才于大金有利,否則張用直只算投機圖利之人,決不能取信于人,也無法在大金長久。”吳乞買微微點頭:“嗯,不錯。對了,中原歷來有一些兵書秘籍,從先帝那時起就因我兵少而在意這事,今時我軍雖然壯大不少,但如你所言,南方民眾將是我許多倍,我們需要確保勝算在手,那么,張用直,中原的兵法是否為我用?”
張用直行禮道:“陛下圣明,中原兵法韜略從春秋戰國之時已經于各地流傳,歷來圣賢名將都曾用以治軍,無論是漢人還是如大金、遼國這樣的其他部族,并無妨礙,像兩晉時期,前秦國主苻堅為氐羌人,卻重用漢人王猛,用中原韜略謀得北方強盛。起初王猛本打算在南方桓溫帳下效力,可惜桓溫自視甚高,對王猛過于隨便的舉止看不慣,反而作為外邦異族的苻堅愛才若渴,將王猛比之于諸葛亮得遇劉備,為前秦強盛貢獻全部才學。因此,兵法韜略視乎用人為何,本身并無挑剔。”吳乞買笑道:“既然是這樣,那我大金兵馬對那些兵法可用?”
張用直見吳乞買言語似乎有些特別,又看了看楊樸道:“敢問陛下,可是話有所指?”吳乞買一愣,楊樸急忙插言道:“陛下的意思,大金如果習得中原兵法,或可以事半功倍,增強統一大業的勝算,既然你熟悉漢人兵書,不妨向陛下直言。”張用直沉吟片刻:“陛下的雄心小生自然了解,可是,這中間只怕有些難處。”吳乞買道:“什么難處,你說。”張用直起身道:“歷來兵法撰述必定都凝聚作者畢生心血。而學習兵法者,往往也是一朝一代某位杰出統帥,這些典籍是有心之人方能習得,未見得可以普及大眾,不知陛下希望在下從何說起。”吳乞買朝楊樸看了一眼,也沉吟片刻,“唔,你的意思朕明白,不妨這樣,如今戰事甚多,以你對我大金的了解,眼下適合我軍的大約是哪些著作,你且一一道來,然后我與眾人商議之后,再作定奪,由你講解傳授。”
張用直拱手行禮:“遵旨。在下才疏學淺,在先生面前獻拙了,就我所知,以最出名的《孫子兵法》而言,重在義理,而非臨陣應敵之道,但博古通今者,亦能從中學到為將之要訣。而同時《太公兵法》則較為實際,注重激發士卒民心,注重國力物力調配,注重敵情搜集,注重戰時地利等;《司馬法》曾傳聞多達百余卷,流失很多,以在下所觀,該書已殘剩僅數篇,其內容首先偏重對國君的仁德道義有要求,其次作戰方面,《司馬法》講求緩動,徒不趨,車不奔,保持嚴整隊形,即使追逐逃敵,也不可逾越戰斗行列。還注重陣法和操練,以及注重賞罰。《尉繚子》也稱為重要兵書,但很多內容偏于國政,不足為憑;最后有《李衛公問對》是唐太宗與李靖對話,所記為一些瑣事,雖有見地,然可吸取的不多。南朝宋國曾將以上兵法頒布為‘武經七書’,作為軍中一些將領的必讀典籍。其中《吳子兵法》、《三略》在下未能閱得,所知不詳。”
吳乞買聽得點頭:“如此說來,南朝軍中將領大都習得這些兵書?”張用直還未開口,楊樸在一旁道:“陛下,此事楊某也略知曉。這‘武經七書’一說,是在宋國號稱‘熙豐變法’之時,王安石引得皇帝宋神宗欲求圖強,增加武備,因而整理出這幾本兵書以供軍中研習。”吳乞買看了看楊樸道:“這么說,宋軍也不可過于小視,即便宋軍作戰不力,但有這許多兵書用于操練守備,以我大金兵馬該如何對付宋軍?對了,張用直,有沒有這些宋人不知道的兵書可用?”張用直聽了一愣,不知所以,“嗯,那個李靖,朕也知道他是大唐一代名將,似乎他不單是流傳了一個問對,據說還有另外的兵書,是么?不知能否為我大金所用?”
張用直遲疑道:“陛下,《李衛公兵法》曾聽聞有傳世,但在下淺薄,未曾見過。”吳乞買道:“哦,你沒有讀過?”張用直聽吳乞買語氣有些失望,拱手道:“陛下,我雖然沒有讀過,但也從《李衛公問對》和對李靖用兵之道有些了解,以在下所知,李靖這部兵書在南朝一直未能整理出來。”張用直這話一出,吳乞買與楊樸都凜然一驚,吳乞買道:“什么?你這話是什么意思?”張用直道:“據說這本書只流傳有一部分,無全本存世,宋國之所以沒收這兵書入‘武經七書’,就是因為沒能將這本兵書整理出來。”楊樸道:“張用直,這話可是實情?你我都身處北國,南朝宮中的軍機要事,很可能虛假不實,如今距王安石那會兒已經四十多年,怎知宋人沒有這本書傳世?”張用直道:“誠然這是在下所推測,但陛下、楊先生,要讀到《李衛公兵書》也不算難,麻煩在于辨誤而已。”楊樸道:“你的意思是從其它典籍中將這書理出來,做宋人沒做完的事?”張用直點頭。
完顏吳乞買聽得滿臉疑惑:“楊先生,這是何意?”楊樸道:“陛下,張用直的辦法臣其實也想過,但我大金剛剛據有遼國不久,且如今陛下也才登位。所以這等耗費時日的事,還難以展開。雖然有韓企先、韓昉、張用直和一干遼國舊臣能算博曉漢人典籍之人,但是否能尋得唐朝的珍本還未可知,此事尚無從下手。”吳乞買聽了愣在那里,張用直此時心中大為疑惑:“陛下和楊先生似乎對這《李衛公兵書》很是好奇,莫非他們想要以這本書來壯大金軍的實力?對宋人形成‘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效果?”吳乞買遲疑片刻,想起蒲魯虎說的宋國使臣馬擴還在等候,起身道:“好吧,此事容朕再想一想,張用直,很快朕會讓楊先生給你指派一個身份正式為我大金效力,你先下去吧。”張用直行禮退下。吳乞買讓楊樸隨著他前往會客的大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