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不退!我肯定會退!”黛布拉態度堅決的對抗道。
羅伊呵呵道:“要把這個產品退貨得填退貨單,對吧?你大概沒仔細看,這退貨說明單總共三份,每一份三頁左右。我敢肯定,你根本不會填。”
黛布拉腦袋蒙蒙的,這是一個她下意識忽略的問題,填單什么的,最最麻煩了,無數亂七八糟的條款,莫名其妙的規格,想想都讓人發憷。但是她怎么可能認輸,她爭辯道:“我會填好單子的!就算真的不懂,難道我不會打電話問客服嗎?”
“呵,到時候你就會想:哎~只是幾百美元的而已,而且又是能用得到的產品,何必搞的那么麻煩呢。”
“我不會!我會填單退貨的。”
“到時候你還會想:這可是屬于我的東西,哪怕別人花錢買,我也不賣;哪怕自己用不到,也用不著退貨。”
“我不會!我不會!羅伊,無論你說什么,我都不會的!”黛布拉氣憤的強調道。
“那我就拭目以待了。”羅伊不置可否。
“損失厭惡”心理是人性的弱點。這個心理現象在商業的行為設計學里被廣泛應用,沒幾個人能抵擋它的威力。(附錄1)
“行為設計學”最大的好處就是,即不用威逼利誘,使用幾個心理學的套路就能讓人按你設計去辦。它不是催眠術,但是用好了比催眠和巫術都好使。
加里作為營銷界知名的前輩,設計出的營銷活動可不是小孩子過家家,普通的消費者難以逃出這張精心設計的大網。
一個套路一個套路,環環相扣,人們被無形推銷而不知。
黛布拉看著羅伊的背影,心里暗暗發誓:“我一定不會付錢的。”她心里又想:“保險起見,要不我現在就把這臺DVD退掉?可是,這個新產品自己都沒有用過呢……好糾結啊……”
……
……
羅伊開車路過金門大橋,看著平靜的海岸,壯麗的紅橋,心生無數感慨。
那臺DVD是黛布拉的鏡子,而百視通的約瑟夫又何不是自己的鏡子呢。
它照出自己的弱小、卑微、無力,努力掙扎在破產邊緣的狼狽模樣;照出了紅珊瑚公司的脆弱、年幼、孤立,隨便一個巨浪就能掀翻在地上。
百視通這個龐然大物的競爭對手,在羅伊面前就類似于未來中國互聯網三巨頭BAT,無論創業者做什么行業,都繞不開這三座大山。
被巨頭收購,也許是最好的結果,但是大多數時候,都是被巨頭一個模仿的動作,依托資源優勢,打的創業者無處可哭。
就像現在一樣,如果百視通真的認真對待紅珊瑚公司的商業模式的話,那么一百個羅伊,也搞不定對方。要知道,百視通可是年收入超過六十億的家庭影院霸主啊。
百視通要資源有資源,要人才有人才,要渠道有渠道,要研發有研發……如果想要針對一個幼苗,不需要360度打擊,只需要簡單模仿,很可能就會讓紅珊瑚陷入A輪的融資困境,沒有錢繼續支持公司發展,那還談毛線未來。
羅伊現在很頭疼,非常頭疼,如果兩個月后紅珊瑚公司有了成績,它可能將面臨公司命運中最重要的一次轉折,是死是活,成敗在此一舉。
羅伊仔細揣摩著未來的兇險,從腦中搜索著經驗教訓,想要制定出一個最佳策略。
在世界上,每一天都有大量的公司登記注冊,浩如煙海。有的猶如一顆明星,一飛沖天;有的厚積薄發,異軍突起;少部分盈利微薄,苦苦掙扎;而大部分企業,則是很快的走向盡頭,灰飛煙滅。
羅伊似乎看到了自己公司的結局,如果他公司把市場培育的好的話,有兩種可能,被抄襲或被收購。
至于自己公司的會被抄襲,還是被收購,取決于兩者之間的成本差異。
簡單的說就是,如果抄襲只需要花100萬的代價,就能夠達成收購的成果,那就這個公司的收購價格肯定不會超過100萬。
在商業這個殘酷世界,哪有什么同情心這種無用的道德。某某公司CEO說他選擇收購某個企業,而不屑于選擇抄襲——這人絕對是騙子。真實的答案很可能是他自己組建類似的團隊所需周期太長,等他自己團隊做出相同的產品了,風口熱點已經擦肩而過。如果抄襲某個創意只需要一個月甚至一周就能辦到,誰會選擇收購這樣花大錢的事情呢。
所以,羅伊如果想要自己的結局是被收購的命運,那么,他就要盡快打造技術壁壘、市場壁壘、價格壁壘等等多方面的優勢,讓想要進入這個細分領域的公司需要花費大量的代價才能取得成果。
這樣的話,模仿的成本就遠遠比收購的成本高了。明智的企業管理者都會選擇后者。
羅伊握緊拳頭,感受到了巨大的緊迫感。他現在還要做更多更多,讓自己公司的優勢猶如滾雪球般不斷擴大,最終到誰也動搖不了的地步。只有這樣,他才可能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有立錐之地。
可是!難道最終命運是高價收購自己就滿足了嗎?!
羅伊有點不甘心,他眼中發著紅光,心中暗暗發誓,誰也別想輕易從我身上咬下口肉來!
百視通!朕要靜靜的看著你這個巨人一點點被蠶食,在傲慢自大中,在掙扎無助中,在歇斯底里中,燦爛如煙花般毀滅!
……
————
【PS】附錄1: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損失厭惡反映了人們的風險偏好并不是一致的,當涉及的是收益時,人們表現為風險厭惡;當涉及的是損失時,人們則表現為風險尋求。
損失厭惡有很多著名的案例,我這邊舉一個有意思的例子。
Uber公司做的是共享汽車,業務相當于中國的滴滴和優步。
開出租車司機的人,每天都會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比如掙到500美元,就不干了,回家休息。
但是司機這樣做不符合Uber的利益,Uber希望司機能夠多跑一些時間,甚至是永遠不下線。Uber就雇傭了幾百位社會學家、數據科學家和點子游戲設計師,來設計司機使用的手機APP系統,研究怎么讓司機像打游戲一樣,對“開出租”這個活動上癮。
Uber做的第一招是給司機一個“動態”目標。一個司機跑累了,他點擊手機APP說我要下線,Uber并不會讓司機馬上下線。它給司機彈出一個提示:“你今天只要再掙6美元,就能掙夠40美元,你真的想現在就下線嗎?”
等司機賺夠40美元,它又會問你為什么不掙到60美元呢?這種動態目標就好像掛在驢子眼前的胡蘿卜一樣,永遠都夠不到,卻讓驢子動力十足。
(Uber還設計很多招,不一一贅述,感興趣同學,可以找我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