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號,電影《蝴蝶效應》在京城舉辦開機發布會。
中影幾乎邀請了全國各家排得上號的新聞媒體,再加上大佬韓三評和顧執的影響力,一些沒有接到邀請的媒體同樣蜂擁而至,不少不在京城的媒體機構,甚至不惜打飛的趕過來。
發布會的現場熱鬧非凡,臺前的空地被記者和各種攝像機器擠得滿滿當當當,耳邊曹噪聲不斷。
上午十點一過,穿戴正式的男司儀正式上臺。
“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們,請大家靜一靜。下面有請《蝴蝶效應》電影的制片人韓三評、編劇兼制片人顧執、導演寧皓、主演劉曄、湯惟、張壹山、楊籽,協諸位劇組人員入場!”
司儀所念的名單順序是中影提前就定好的,寧皓由于完全沒有名氣,作為導演本該排第一位的他,直接掉到了韓三評和顧執的后面。
好在他本人對這些虛的東西不太在意。
隨著司儀的介紹,一行人走向舞臺中央。
第一排韓三評站在最中間,顧執和寧皓分別站在他的兩邊,接下來四位主演依次站立兩側。
劇組的所有工作人員紛紛到場,按事先既定的次序站在他們的身后。
韓三評和顧執一出場就引起了現場一片騷動,記者們瘋狂按動快門,強烈的傷光燈就沒有停下來過。
見到影視圈的大佬果然如期到場,很多記者開始和身邊的同行議論紛紛,現場沒安靜幾秒鐘就又吵吵起來了。
“韓三爺還真來了,中影這回可是下血本了,今年三爺制作了不少電影,是不是只出席了這部電影的開機發布會?”
“不是,上個月夏宇主演的那部《西洋鏡》三爺也去了?!?/p>
“那人家夏宇剛出道第一部電影就成了三料影帝,三爺當然得去捧捧場。可這部《蝴蝶效應》有啥?就憑一個顧執嗎?”
臺上,固定流程走完之后,開始由顧執這個編劇向記者們介紹這部電影:
“《蝴蝶效應》是一部關于時空穿梭的半科幻半懸疑電影,和目前市面上上映的大多數華國電影都不太一樣,反而更接近好萊塢式的影片?!?/p>
“蝴蝶效應這個理論大家知道嗎?就是說在南美洲的蝴蝶震動一下翅膀,可以引發北美洲的一場暴雨。”
“當初寫劇本的時候,就是以這個理論為靈感,講述了回到過去改變命運并不是一間輕松愉快的事情,反而會因為機緣巧合的轉變,常常造成物是人非的人間悲劇。”
“我寫這個本子主要想表達,沒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無缺的,只有人們在認同了自己的缺陷之后,才能夠真正的面對現實,改變自我。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這部電影?!?/p>
顧執簡單介紹了一下電影的背景,剛剛好足夠吊起在場記者們的胃口。
“好萊塢式的電影?那些不都是一些沒有深度內涵的爆米花電影嗎?”
“科幻電影···太夸張了吧,咱們國家也能拍出科幻電影嗎?連路都不平,還能在電影里造出來一個時空穿梭器不成?!?/p>
“聽著好像很好看的樣子,就怕這只是一個噱頭,拍出來卻不倫不類的?!?/p>
簡單介紹完之后,發布會很快就進入了記者們期待已久的提問環節,一堆長槍短炮瞬間遞了過來。
由于參加發布會的記者太多,所以提問環節由司儀按照順序點人提問,免得給現場造成不必要的混亂。
“韓總,請問中影最近大規模宣傳《蝴蝶效應》,今年是不是押寶在這部電影上了?您又是怎么看上這部完全由全新人組成的電影?”
第一個站起來提問的是光線《華國娛樂報道》的記者。
“中影向來把影視創作生產作為重中之重,我們制作一部電影的標準一向都只有一個——否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只要達到這個標準,我們都會給予大力宣傳,不存在押寶這種說法?!?/p>
“至于第二個問題嘛,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可從來沒看過這種類型的國產電影,沒看過當然就想把它拍出來看嘍。”
韓三評回答的要不就很官方,要不就是在兜圈子,反正沒說什么重點。
連續幾個記者提問后都是這個結果,后面的記者干脆就轉移目標,不搭理這位大佬了。
“顧同學,前幾天傳聞你要棄筆從影,專注影視業行業,是真的嗎?半個月前你不是才剛剛宣布第三本書就快寫完了嗎?”
提問的是咣明日報的記者,就是上一次喊出“顧同學”的那一位。
自從簽售會那天的報道出來以后,顧執的粉絲們表現的默契十足,統一口徑紛紛喊他“顧同學”。
后來這個稱呼流傳開來,前兩天就連顧執和母親林芝通話的時候,都被戲稱為“顧同學”了。
好在這個稱呼還挺好聽,顧執也就隨他們喊下去了。
“第一個問題,我不會放下手中的筆桿,創作肯定還會繼續。我心中還有無數個世界,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所以請書迷們盡管放心?!?/p>
“第二個問題,第三本書我已經寫完了,正在校訂中,六月份之前肯定出版?!?/p>
“另外今天是開機發布會,希望大家多問一些關于電影的問題,謝謝?!?/p>
顧執可不想喧賓奪主,干脆一句話堵死了這方面的問題。
“顧同學你之前說《蝴蝶效應》標榜好萊塢電影,是否表明了這部電影的內涵不夠,相較于內地的其他影片,影片內容較為低級呢?”
今年剛剛成立的門戶網站,新瑯娛樂的記者站起來提問。
可以說這個問題問得相當尖銳,相當難聽了。
面對這樣的質疑,顧執輕輕搖了搖頭:“請問評判一部電影的標準是什么?是拍攝手法還是得獎情況、還是票房?”
那名記者正要回答,不過顧執沒有給他機會。
“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我的標準很簡單,就是票房。電影是給觀眾看得,他們花錢花時間進電影院看電影,那他們就是檢驗一部電影的唯一標準。你說我這電影低級,等上映后我們就知道低不低級了?!?/p>
新瑯娛樂的記者還想站起來說話,被司儀果斷就被忽視了。
“下一位?!?/p>
“顧同學,你好。既然你剛剛說以票房為基準,那么你對票房的預期是多少呢?”
“5000萬。”
干脆直接,沒有絲毫由猶豫,沒有一點謙虛。
現場一片安靜,包括眾位主創在內,大家都呆住了。
5000萬票房在2000年的華國是什么概念?
先倒回兩年前看看,1998年《泰坦尼克號》在國內上映,票房達到了恐怖的3.6億,然后《拯救大兵瑞恩》8230萬,《我是誰》8000萬,《彗星撞地球》5130萬。
5000萬以上有三部歐美電影,一部港島電影,都不是內地的。
這一年內地電影票房最高的是《周總理外交風云》,4030萬。
去年國內票房大幅度跌落,國內票房冠軍是馮曉剛的《不見不散》,僅僅才4300萬。
今年,馮導已經上映了一部《沒完沒了》,票房才3300萬,他還有一部電影《一聲嘆息》下半年也要上映。
顧執說《蝴蝶效應》會達到5000萬,豈不是說這電影比馮曉剛的還要好。
要知道馮曉剛近年來憑借著自己的賀歲檔,已經成為了內地電影票房最好的導演,沒有之一。
記者們怎么也不敢相信顧執竟然會說出這種大話出來,這太不像是一個作家應該有的性格了。
顧同學,你莫不是得失心瘋了吧!
“聽說《蝴蝶效應》的導演只是北影大一的新生,連馮曉剛導演都達不到的票房,難道你認為這位初出茅廬的寧皓導演還能創造奇跡不成?”
又是一聲質疑。
“我相信寧皓導演的能力,他會是華國未來最好的導演之一。”
一席話說完,臺下記者們面面相覷,久久無言。
“這位顧同學咋就這么能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