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比墨院是稍微薄弱了,可在于涼鎮(zhèn)的名聲可是極為響亮。
不光是因為是僅有的兩所書院之一,最重要的,人不會“嫌貧愛富”。
錢爹爹詢問坐在大門旁的老者,如何報名。
老者為他們指了路,一家人便踏入清風堂。
書院取名清風堂的寓意,清正廉潔?清風亮節(jié)?應該是都有吧。
可錢多多覺得這建造也是極為附和這個名字啊。
清風堂,正門的大門不是尋常的紅色油漆,也不是黑色,而是比較獨特的石青色,錢多多還真沒發(fā)現(xiàn)哪家大門是這種顏色,不過,瞧著還有幾分淳樸的感覺,倒也挺不錯。
清風堂的占地面積,三畝左右,里面的屋舍建造都是中規(guī)中矩的。
進入大門,就能看到里面一個大的圓柱形天然石頭矗立在整個學堂的正中,石頭沒什么特別的,只是石頭被分成五面,每一面豎著刻了三個大字。
都是啥字?錢多多也認不清,她只認出個“之”,什么之她就認不出了。
沒文化真可怕(?Д?)?唉
清風堂的建造就像“回”字形,最外層是兩米左右的青磚圍墻,沿著整個圍墻又種了一圈竹子,正中間又立了個中心點,東邊一排房,北邊一排房,西邊是磚瓦棚,靠著大門朝向南的這面,一邊是廚房的樣子,一邊好像是廁所。
極為簡單的風格,反而更容易讓人對這里增添認可的感覺!
他們進入大門之后就到同大門正對著的那排屋子。
這一排有五間房,除了正中間的門是開著,其他四間是關著的。
正中的這間屋子外還有一個小一些的匾額,錢多多瞅著上面的字跟書院大門匾額上的字體一樣,那這三個字也是清風堂咯?
那么,這間正中的屋子也就是清風堂的堂屋?
這般想著就往屋里看去,屋里站著幾個人,地上的草墊上跪著一個八九歲的男孩子,男孩正對著正前方墻面掛著的一副畫像磕頭。
隨后起身到左邊座位上的人面前站定,深深的施了一個拱手禮。
待聽到那人說起身,男孩才直起身行。
原本端坐的人也跟著站起來,攬袖拿起座位旁桌上放著的筆,點了點筆尖。
錢多多瞧著那筆尖沾的不是墨水,是紅色的,靈光一閃,那個紅色的是叫朱砂吧?
沒人回答她的疑惑,里面繼續(xù)進行要做的儀式。
只見那人點過筆尖,挪動一小步,身子微欠,提筆在男孩的眉心之間點了一個紅點。
然后退回座位,放下筆,端正坐姿。
那個男孩則又施了一個深深的拱手禮。
那人上身前傾抬起左手,但并未站起來,聲音溫厚“起身。”
男孩依言直身。
“從今天起,你便是我清風堂的學子了,要尊師重教,認真向?qū)W,同窗共勉,我們讀圣賢之書的人,更需端正自身,謹言慎行。可記下了?”“學生謹記在心,謝先生教誨。”
男孩又是一個深深的揖禮,這次是那人起身扶起男孩,而原本站在一邊的大人,趕緊拿出準備的六禮,還有銀兩交給那位先生,那先生也沒多話,接下放在一邊的柜子上,錢多多看那里已經(jīng)放了幾份六禮了。
那位先生詢問了幾人跟男孩幾句,大抵就是中午跟下午放學之后,家長要接孩子,注意孩子安全。然后又說了上學的時間,和下學的時間,以及假期的事情,最后就交代學子要備好啟蒙課本,還有筆墨紙硯,以及書箱,明日便上課,男孩包括幾個大人一一應下,大人孩子都一齊給先生施了一禮,才出屋子。
等幾人走后,錢家人就進去了,不是他們不想早點進屋里,人家明顯在進行著重要的儀式,他們啥也不知道就這么闖進去,總歸是不好。
“先生好。”一家子都認真的跟那位先生問好。
“不必客氣,幾位是送這個孩子來入學的吧。”雖然是詢問,其實也是肯定句,這屋里幾個成年人肯定不是,錢多多姐妹是女子,肯定也不是,那就只能是錢小弟了。
“是的。”錢爹爹回了一句,拉了拉錢小弟的手,錢小弟看了看他爹又看了一眼錢多多,錢多多對他眨了一下眼。
似乎家人的鼓勵讓這個不滿七歲的孩子有了勇氣。
錢小弟往前走了兩步,對著先生像模像樣的施了一個拱手禮“先生好。”
“嗯,起來,今年多大?可有讀過書?”人們對于孩子,尤其是白白凈凈,穿著也是干凈整潔的孩子,耐心總要多那么一點。
這位先生看起來三四十歲的樣子,中等身量,留著胡須,面帶慈善,聲音溫厚。
不管是坐著還是站著,都是身姿挺拔,一派端正。
錢小弟聽了問話,吐字清晰、一一回答。
那先生聽了點點頭,又說了一些入學禮的細節(jié),看錢小弟聽明白了,就開始進行錢小弟的拜師禮!
步入學堂后,先要舉行拜師禮。學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三叩首。
然后對先生施揖禮,先生手持蘸著朱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朱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后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等錢小弟跟又施過禮起身之后,錢爹爹就把備好的六禮,還有束修錢,交到先生手里。
清風堂,一年的學費是二兩銀子,這二兩是純粹的學費,不包括其他東西。
筆墨紙硯,書本畫冊都是學生自己備齊。
先生又交代了入學要用的東西,以及要買的書本,原書或手抄本都可以,只要準備齊啟蒙書本。
先生還特意交代,不需要什么都買的好的,只要能用就可以。
這句話獲得了錢家老少的好感,這才是文化人。
真正有大學問的人,反而更加懂得為他人著想,尊重他人,心態(tài)也平和。
有這樣的先生,是學生最好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