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放立于帳前。
昨日他與戶部尚書和平章事孫大人相談半日,最終還是決定由他先將大梁準備南下一事告知劉將軍,再由孫大人修書一封送往身在王朝西北的趙王劉軒,令他做好應對。朝中的一應軍資銀兩,自然由陸辰去處理。
雖說陛下應允集資十萬兩作為軍費之需,要全部準備停當,怕也是幾日之后,再差人運往邊境,也不知何時才能用上,而書信到趙王劉軒手上,也要一些時日。
所以,這件事必須盡快告知劉將軍。
說是告知劉將軍,其實三人心照不宣,這件事,主要還是告知另一人。
只要劉玄忠得知,他就一定會知道。
等了半晌,蘇放終于看到劉玄忠在親兵陪同下前來。劉玄忠遠遠便抱拳行禮:“蘇兄別來無恙啊,堂堂兵部尚書來此,恕我有失遠迎。”蘇放也拱手相迎道:“無妨無妨。”一套寒暄過后,劉玄忠問道:“蘇將軍來此,有何貴干?”蘇放道:“有要事相商。”“可是陛下的旨意?”
蘇放搖搖頭。劉玄忠讓出道路:“還請到賬中說話。”
二人入賬后,蘇放見到賬中端坐之人,頓時一愣,回過神,連忙抱拳道:“蘇放見過趙將軍。”趙安廬聞言無奈一笑:“什么趙將軍,我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都尉。”蘇放道:“趙將軍謙虛了,蘇放能有今日功成名就,其實全是...”趙安廬打斷蘇放言語,伸手笑道:“蘇將軍請坐吧,不知此來所為何事?”
蘇放看了看面前之人,暗嘆一聲,到一旁坐下,劉玄忠也坐到正前方。
“我此次前來,是要告知二位,十多年前被我嘉鼎打敗的大梁軍隊,很可能要再次染指中原了。”
“什么?”劉玄忠聞言,直接從座位上站起來:“蘇將軍,此話當真?”蘇放鄭重點頭道:“據探子傳來的情報看,大梁正在加緊征兵和攻城器械的建造,估計不到半年,就會統兵南下。”
二人聽了,一時不知說什么,這個消息太過震驚。
“梁軍要進兵中原,很可能會從邢唐兩州入境。”半晌一旁的趙安廬皺眉道。
劉玄忠和蘇放聞言一愣,劉玄忠道:“若是如此,趙家豈不是會很危險?”
趙安廬點點頭。
蘇放道:“邢州周邊各州屬真定府管轄,真定府...”他面露思忖之色趙安廬道:“依我看,我們可先使趙王得知此事,尚書大人,朝廷可派欽差前往?”蘇放點了點頭:“是戶部尚書呂獻。”劉玄忠聞言疑惑道:“為何此事要讓戶部打理?”蘇放解釋道:“因為其他官員都極力推脫此事,呂獻本是賑災大臣,如今剛好可以配合趙將軍。”劉玄忠冷笑道:“呵,什么正二品正三品,這等大事竟無一人站出!”趙安廬擺了擺手:“稍安勿躁,只要能夠將前線戰時及時報往京城,是誰又有什么關系。”趙安廬想了想,開口問道:“尚書大人,你可曾將此事告知趙王?”
蘇放道:“平章事大人已經修書送去。”
趙安廬聽了,將手握成拳,把手肘抵在桌案上,拳頭抵著下巴,閉目不語。
熟悉趙安廬的劉玄忠知道,這是他仔細思考時的固有姿勢。
已經很多年沒見過大哥這個樣子了,果然他還是一聽到大梁的消息,就有些坐不住了啊。
半晌,趙安廬抬頭說道:“玄忠,明日卯時你我二人立刻出發趕往西北邊境,之后拜訪趙王商討此事。”劉玄忠說道:“大哥你不先回家了?”蘇放在一旁聽到二人言語,聽出一些端倪,便問道:“怎么,趙將軍家中有事?”
劉玄忠聽到蘇放問話,看了看趙安廬,見后者微微點頭,才回答道:“實不相瞞,趙夫人前幾日傳信,信中說,將軍的兒子趙言恪,已經回到趙府。”
蘇放聽到回答大吃一驚,作為那件事的直接受益者,他不會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此刻他也是心中復雜,不知該說什么。
趙安廬無暇顧及蘇放的感受,沉聲道:“事態緊急,怎可此時顧家,回家之日到時自然會有,與趙王商議對策才是你我此刻要緊之事。”劉玄忠聞言也不再說什么,他自然知道此事緊急,何況大哥又是可以為國舍家之人,既然大哥已有決定,他只要聽從就夠了。
一旁的蘇放道:“如此也好,有二位將軍到趙王府商議,也更為妥當。只是...”
“只是什么?”
蘇放憂心忡忡道:“只是聽說趙王劉軒向來行事荒誕,真定府早已是怨聲載道,不知趙王的兵馬能不能抵御外族。”
劉玄忠道:“尚書大人放心,大梁尚需半年準備,若是趙王兵馬孱弱,大可向帝都請命派兵駐守。”
蘇放道:“話雖如此,終非萬全之策,若是趙王未曾如此...”
三人沉默。
他們何嘗不知真定府近年如何,當初先帝讓他就藩西北,就是讓他為中原守國門,奈何曾經英姿颯爽的劉軒如今已是酒囊飯袋一樣的享樂藩王。
隨后,三人又商量一些事宜,蘇放便告辭離開。
蘇放走后,劉玄忠問道:“大哥,你作何打算。”
趙安廬道:“看情況再說,我可能得留在趙王府中。”
劉玄忠聞言驚道:“你不打算再回揚州嗎?”趙安廬道:“揚州有你一人足矣,若是趙王一人無法對大梁動向做出及時應對,也只有我可以留下幫他,畢竟,崇信軍不能沒有你在此統領。”
劉玄忠道:“那這件事要不要讓大嫂先知道?”趙安廬擺擺手:“暫時不可,等時機到了我自會告訴她,但現在不行。”
劉玄忠見狀,也不再說什么。
——————————
蘇放從軍營出來,立刻趕往孫淳府邸,將今日之事告知。
于是第二天上朝之后,陸辰也得知此事,到戶部尚書府,將一切告知呂獻。
呂獻為人淳樸,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后,當即許下諾言,一定會在德州與趙王劉軒和趙安廬趙將軍相照應,將大梁動向和趙王府的打算及時送往京城。
他呂獻雖說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但面對此等危及王朝根基的事,也不會有絲毫退縮,甚至為自己能為國家存亡,肩負他的老師孫先生,戶部尚書陸大人,兵部尚書蘇將軍,趙安廬趙將軍眾人的期望而感到無上榮幸。
誰說書生百無一用?自有文士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