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御醫肯定李林甫是厥脫之癥而亡,楊國忠當時就放下心來,他是怕有大臣懷疑酒宴上他做了手腳,讓自己背鍋,借機彈劾他。不過他隱約覺得,這李林甫之死太過蹊蹺,玉環前不久剛和自己說過,這安祿山來沒多長時間就發生了這樣的事,難道真是巧合。
楊國忠仔細回憶了當時宴會的整個過程。玉環和安祿山都在眾目睽睽之下,毫無半點異樣,安祿山且離李林甫有十步之遙,不可能有什么動作,他看不見。就這么一路想著一路搖著頭往家走去。
今天的燒尾宴,楊國忠算是提前給自己當丞相請了,他不自知,而已。
李林甫生前也算是作惡多端,在位這些年,手上沾滿朝中大臣甚至皇家骨肉的血,他的暴斃,更多的人拍手稱快。個中緣由當然是無人知曉。
八翼青龍回到府中,加緊安排回程諸事,一直到夜間方騰出功夫。喚來秋先道:“你且化身我的模樣在書房安歇,我去去就來。”
秋先點頭作拜,轉身間已化作安祿山的模樣,書房中拿本書做樣子。八翼青龍看后笑笑,隨即化作一道青光失了蹤跡。
青龍驅著光來到了東岳泰山的冥府,按下光頭,落在府門外。早有帶著黑巾的兩名守衛上前施禮道:“神君駕臨,可是與我家大帝有約?”
青龍道:“不曾有約,煩通稟一聲,就說天帝御前八翼青龍求見。”說罷遞上神帖。
兩名守衛聽罷接了神帖剛要轉身進去,只見門中出來一腰配鋼刀的雄壯大漢,兩名黑巾守衛忙上前悄聲報告。此人應是這冥府守衛的府吏官長,他接過守衛手中神帖,看了一眼向青龍神君遠遠一抱拳,后轉身走進黑白分明的大門。
這東岳泰山自古就是各朝帝王封禪之地,人間尊貴無比。相傳異姓為王稱霸天下者,必在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小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報地之功,稱禪。意為君權神授,合法合理。
說來也搞笑,冥府也就設在泰山腳下。東岳大帝是這里的大神,主管五岳名山和十殿閻王,是冥界最高的神。
泰山腳下的冥府,在兩山對峙之間,整日愁云慘霧籠罩,鴉雀悲鳴之聲不絕。冥府大門雖朝東方,但光不可照,黢黑幽暗。重檐歇山式屋頂,巍峨聳立,給來到這的任何生靈一種擠壓渺小的感應。屋頂正中兩個燙金大字“冥府”。左書一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右書一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青龍看著不禁失笑,心想:這冥府多年還是老樣子,也不知改改門面,常年在這里辦公,當真是壓抑無趣的很。
正琢磨間,黑巾守衛的府吏官長從門中閃出道:“我家大帝有請。”
青龍點頭跟在身后進入府中。
大帝此時正在秦廣王的殿中書房議事,黑巾守衛的府吏官長直接將青龍引到書房。
東岳大帝身材高大,面如重棗,一身炭紅的長袍更使他顯得魁梧挺拔。秦廣王一身玄色長袍倒像個文弱書生。青龍近前分別和二人見禮。
大帝道:“八翼青龍神君可是稀客,不在天帝御前,怎的有空來我冥府?”
青龍簡單的把事情前因后果報與大帝,后道:“人界唐本朝丞相李林甫,系口腹蜜劍之人,在朝中殘害朝臣,作惡多端,本是我可利用毀本朝社稷之人,無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我恐他壞我大事,故今日用龍絞技將其擊殺。特到此看看他壽陽到幾時,別是日后魂靈還毀我大事。”青龍是把能想到的事都想到了。
大帝道:“既是天帝安排,神君是依計而行事,就簡單了,秦廣王給青龍查探一番。”
秦廣王倒也麻利,很快從一摞卷書中翻出李林甫的命薄。邊看邊捻著胡須道:“應還有七年壽陽。要是這樣嘛,此人魂靈應當在黃泉路上游蕩,回頭我去看看黑白無常把他收過來沒有。”
青龍道:“那就請大帝派府卒嚴加看管,事成之后他要咋樣就悉聽尊便了。”
大帝笑道:“他若是你口中所說之人,又怎能輕饒了他,神君不必掛懷了。”
青龍謝過,拜別。
回到府中已是天剛破曉。秋先還拿著書翻看,倒也盡心。見神君返回忙放下書本,變回劉駱谷的樣子。問道:“神君出去所為何事?”
青龍道:“還能為啥,處理下李林甫的身后事。”
秋先吐了一下舌頭未再多問。
李林甫的死后的第八日,玄宗臨朝聽政,他可有事干了。這李丞相生前雖作惡多端,可處理煩亂的公文政事確是一把好手,那時玄宗還真不用事事操心。可這一周下來,尚書省的各地公文早已堆積如山,離了李林甫還真有些玩不轉。
這幾日,玄宗心里把個看上眼的朝臣掂量來掂量去,始終猶豫不定。
甲骨文中,“丞”的示意是“一人處陷阱中,左右拯之以出”。相是啥?就是天子看不見的東西,需要一個人幫助他看,這個幫助他看的人就叫“相”。典領百官,輔佐天子治理國政,如此重要一職,玄宗焉能不慎重。
煩躁中,左相陳希烈出班啟奏道:“南詔兵變,蜀中來人請朝廷出兵平叛,陛下以為何人可擔此重任?”
玄宗聽罷,搖頭嘆息。此前這樣的事李林甫奏完必是向他推薦一人或數人供玄宗挑選,今日同樣事,確是要他自己定奪人選,這就是陳相與李相之間的差距啊。
玄宗還未答話,楊國忠出班啟奏道:“臣愿統兵前往。”
玄宗驚呆了。坐正身體詫異的問道:“卿乃一介文臣,難道也知用兵之事?”
楊國忠道:“臣祖籍蜀中,對那里甚是熟悉,和南詔部族素有交情,人文地理比眼下各朝臣占有先天優勢。若論親自提刀上陣殺敵,臣自知力有不逮,但如論指揮調度,審時度勢,臣還是有一定把握。所以懇請陛下給臣配一勇冠三軍之武將,此戰必能破敵于陣前。”
玄宗聽罷,點頭稱是。命朝中武將李光弼隨同前往。都說一國丞相的人選應三思而后行,但孔子曰:再,斯可矣!楊國忠因玉環的原因,一直是玄宗心中掂量的人選之一,所以玄宗當朝承諾:如平定叛亂,回朝后必封你做右相。
楊國忠磕頭謝恩。這就是機遇,當然還要有過人的膽量。統兵平叛可不是兒戲。此番請令出征,他心里還是有一些把握的。
楊國忠率軍前往南詔平叛,大軍旌旗招展,號角連天,書從簡短,這日已到哀牢地界。
楊國忠素與南詔最大部族蒙舍頭人皮邏閣交好,二人多有書信往來。剛到哀牢,早就得到信的皮邏閣即帶著親信擺酒迎接。
唐朝貞觀初年,云南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較大的部落,分別是白族的浪穹詔,鄧賧詔,施浪詔,傣族的蒙舍詔,蒙嶲詔,納西族的越析詔。蒙舍詔位于在其他五詔南部,統稱南詔。
蒙舍詔的第一代部族頭人細奴邏,隨父蒙舍龍居住在邪龍川,由于早年曾到蜀中游歷,被漢文化中的農耕文化所吸引。也正是細奴邏在蜀中游歷那個時期,和蜀中望族楊氏一家,結下了深厚友誼,多年來兩大家族一直互通信息,交往走動。楊家人近年在大唐帝國政治中心漸漸走出新局面,蒙舍詔的頭人焉能不知,所以走動往來更加頻繁。楊國忠請命率軍出征也不全是逞一時之勇,他還是心里有底的。
細奴邏歸來后協助父親帶領部族發展農耕,部族人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很快發展成南詔最大部落,在此地爭奪資源上漸漸占據上風。憑借優越的自然優勢和自身的勇猛及智慧,在川南建立起較為強盛的以烏蠻部眾為主、以蒙舍龍的名字名字命名的部落聯盟——蒙舍詔。皮邏閣已是第四代部族頭人。
楊國忠一問才知,是六詔中的越析詔、蒙嶲詔、施浪詔潛通吐蕃,起兵判唐。反叛的原因是六詔各部族,各自為政,沒有一個共同的首領。唐帝國因此地偏遠,政令虛弱,三詔被吐蕃稍使錢帛,通商獲利,即搖擺著歸順。
得知緣由,處理起來也就簡單。國忠起草奏折,將六詔情況詳細報與玄宗,希望陛下賜封蒙舍王皮邏閣為南詔王,樹立一個部族統領,帝國軍隊再協助南詔王清繳叛族,大事可定。
快馬飛報,玄宗見此情形當然同意。不但封皮邏閣為南詔王,還賜下錦袍、金鈿帶,徙治大和城。
新獲封的皮邏閣當然全力用兵,在楊國忠統帥的大唐鐵軍的配合下,聯合浪穹詔,鄧賧詔部族,先滅越析,次滅施浪,又滅蒙嶲,很快統一六詔,南詔也算正式立國。
最強時期,南詔疆域包括了現在的云南全境和四川、貴州、廣西一部分,勢力達安南,林邑和真臘。南詔仰仗著大唐強力支持,迅速的崛起和發展,為鞏固大唐西南領土完整、加快邊疆的開發,促進各部族團結、進步等方面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后來一直到大唐帝國衰敗才走向沒落。
南詔叛亂平定,楊國忠從去到回都用了不到一年,西南邊陲也從此安定,玄宗大喜。班師回朝后即兌現承諾,楊國忠官至大唐帝國右丞相。
登上丞相大位的楊國忠,曾經在李林甫的羽翼下對朝臣殘酷迫害,可以說他上位頭一天,在太子李亨,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牽頭下,他立馬成為朝臣的進攻焦點。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