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忠如愿以償的當上帝國右丞相,看來那晚的燒尾宴還真是給他提前擺了。楊氏一族喜賀三日,門第中又添列一百官之首的丞相,一時風頭甚至蓋過了所有皇族貴胄。
楊國忠當上了右丞,當然身邊少不了阿諛奉承,巴結諂媚之徒。內宮玄宗身邊又有玉環為其掌舵,傳遞著陛下對大事小情的個人看法、好惡。下邊有人抬著,上面有人拽著,很快國忠就將帝國軍政大權攬于一身,還深受玄宗賞識寵信。
時日一久,國忠自身的劣根顯露出來。為人爭強好勝,又性情浮躁,也少了往日威嚴的儀表。自認為大權在握,處理起國家軍政大事,自然剛愎自用,草率魯莽。以天下事為已事,那是為公忘私。以天下事為自己私家事,難免會損公肥私。
這不,因吉溫曾于玉環有恩,國忠力排眾議,不久即在玄宗面前進言,征魏郡太守吉溫為御史中丞,兼京畿、關內采訪等使。
吉溫和安祿山的關系大家都清楚。臨入京上任,行前特意到范陽向安祿山告別。安祿山親自為吉溫牽著馬,一路密議送出驛站大門數里,又讓他的兒子安慶緒一直把吉溫送出境。吉溫到了長安后,對朝廷中的一舉一動,都通過劉洛谷向安祿山報告,消息很快就可以到達,還省了劉洛谷常往玉環處,引起不必要麻煩。
楊國忠親手為八翼青龍在玄宗跟前安了一顆釘子,八翼青龍等的東風,終于徐徐吹來。對于大唐戰將八翼青龍也都逐個排排隊,要是論單挑,他誰也不怕,可打仗不是倆人之間的事,排兵布陣是考驗武將的能力,他哪能不事先斟酌。宦官老將軍楊思勖兇狠勇猛,是平定內亂的專家,但早就歸了西,也算是天不佑大唐。高仙芝一個敗軍之將已不足為慮,還有一個王忠嗣是心中大患,至于那哥舒翰、封長青,八翼青龍還真是放在眼里掂量了許久。
他已開始加緊做最后準備,圖謀起兵。
這幾年,八翼青龍利用經略邊境的便利,為自己廣招兵馬,厚積錢糧。豢養了投降的同羅、奚和契丹士兵八千多人,稱為“曳落河”。
曳落河,胡語就是壯士的意思。還有家奴一百余人。這些人個個都驍勇善戰,一可當百。
又畜養戰馬數萬匹,大量地聚集武器。分派胡商到各地去做買賣,每年輸送珍寶貨物價值數百萬緡錢。暗中制作緋色、紫色袍子和金魚袋等,數以百萬計。
他以高尚、嚴莊、張通儒及將軍孫孝哲等人作為自己的心腹,史思明、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牛廷、向潤容、李庭望、崔乾、尹子奇、何千年、武令、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慶等將領作為爪牙。
高尚是雍奴縣人,原來名叫不危,很有才學,青年時漫游河朔地區,貧困不得志,常常感嘆說:“我高不危寧可干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死,也不愿貧窮一生吃草根而生活下去!”后來被安祿山引為幕僚,可以出入安祿山的寢室。
高尚專掌草寫箋表奏疏,嚴莊專掌文書。張通儒是張萬歲的兒子。孫孝哲是契丹族人。田承嗣世世代代做盧龍地方小校一類的軍官,安祿山任命他為前鋒兵馬使。有一次天下大雪,安祿山去檢查軍營,來到田承嗣的營中,寂靜無聲,好似無人,而進入營中檢閱士卒,沒有一人不在。該站崗的站崗,該整備的整備,軍容嚴整,緊張活潑。所以受到安祿山的器重。
由于李林甫生前強邊兵弱府兵的政策,現在的大唐境內,軍備虛弱不堪,州府中本就少的可憐的府兵,也大多是老弱病殘,不堪一擊。即使是少數強壯的府兵,也大多是因因家人拖累,無法到邊關掙官爵之人,一來二去也早就弄得兵沒兵樣,將沒將形,失去了銳氣,混日子的居多。反觀各鎮節度使,是要地有地,要兵兵多,錢糧無數,已然都是隱患。
李林甫當政時,上下政令尚且暢通,一地刀兵一起還能迅疾的調動其它各地兵馬援京救駕。所以府兵弱與邊兵強的隱患還不是那么惹人眼目,至少眼下來說,并沒有引起玄宗的足夠重視。
楊國忠上任后,八翼青龍因玉環原因,本以為他是自家兄弟,可以里應外合,一舉奪下李唐江山半壁。即使不能,也不至于礙手礙腳,像李林甫似的。或楊國忠能助他使王朝衰弱,順利完成天帝使命。
不想,這只是八翼青龍自己的如意算盤,楊國忠打心的深處就看不上安祿山,他不認為自己坐上丞相寶座是安祿山在暗中相助,自始至終都認為能有今天的地位,靠的是玉環還有就是自己勇氣和能力。他有這心思,八翼青龍可是沒有想到,不過事情運作到現在,楊國忠是擋不住他了,相反他無意間做的一些事還起到了加速作用。
時日一久,大權在握的楊國忠居然日甚一日的在朝堂上對王公大臣頤指氣使,還常常捋起袖子,聲色俱厲的說話,以至朝臣人人驚恐。一些有才能和名聲的人,如果不聽他的話,手法和李林甫差不多,都想方設法將其貶為地方官,有機會的會至于死地。但他也拉攏培植了一些心腹,其中一人頗有才干,他就查覺到了安祿山的不軌之心。
劍南留后使崔圓,這是楊國忠從司勛員外郎提拔起來的,對其可謂忠心耿耿。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安祿山的一些小動作還是讓他多少探知了一些,并多次提醒楊國忠注意。
崔圓,字有裕,貝州武城(今邢臺清河,唐時武城縣城遺址在今清河縣西北)人,后肅宗時期升至唐朝丞相,是北魏左仆射崔亮八世孫。到了崔圓這一代,家道中落,可說是自幼孤貧,但祖上曾經的輝煌使他志向宏偉,愛讀兵書。開元年間,唐玄宗下詔訪求遺才,崔圓參加鈐謀射策科考試,得中甲科,被授為執戟。他自負文才,卻被授為武職,因此有不得志之感。
楊國忠也算是慧眼識珠,他上任丞相后,急于培植黨羽,有才干又無根基的崔圓進入他的視線。可楊國忠留意崔圓,也不能生拉硬拽的立馬把他變成自己的親信啊,一切都是機緣。
崔圓當時在朝中有個遠房親戚官至刑部尚書,叫李彥允,不甘人下的崔圓想投靠借此更進一步。李彥允什么人啊,對這個窮親戚甚是藐視,根本就不愿意幫這忙,還一通的數落。可他也算是個奇人,居然能夢到自己幾年后的遭遇,還精準無比。
怎么回事呢,崔圓的到訪讓心重的他心頭盤算了好幾日,朝中大臣之間的攻訐角斗,讓他對突然到訪的崔圓也不得不防,崔圓走后立馬派出心腹打探背后有沒有不為人知的隱情。心重的他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日發夢,竟夢到自己突然被好幾百兵士圍住,繩捆索綁的帶入一個衙門,上面端坐的紫袍官員,竟然就是崔圓,多年為官,屁股并不干凈的他嚇得趕緊求饒,被崔圓關入牢中。夢中醒來李彥允是滿頭大汗心撲騰,楊國忠上位后,被這個噩夢纏繞的他立馬將崔圓引薦給了楊國忠。
崔圓出任劍南節度留后,不到一年,便遇上安史之亂。玄宗入蜀,又被拜為節度使,同平章事,京城收復后,朝廷又命有功之臣崔圓審定降賊官員。李彥允也在其中,當年的噩夢情景竟然真實再現。堂下跪著的他對崔圓道:“丞相還記得當年我的引薦嗎?”崔圓雖說不愿人家提起自己被楊國忠提拔的那一段往事,但心中還是對此心存感激,便將李彥允先行關押,然后上奏皇帝,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李彥允贖罪。肅宗免除李彥允的死罪,將他流放嶺外,讓他躲過了殺身之難,比之其他降了的官員之慘狀算是最佳結果了,這是后話。
崔圓知道楊國忠的為人,可多年郁郁不得志的他,也正好需要這么個出人頭地的機會,一拍即合,一頭扎進楊國忠的懷抱。多年擔任執戟這個武職,雖說官小,但他對朝中武將的一舉一動多有關心,安祿山這幾年的小動作雖說不大,可也引起了他的注意,被提拔上來后就多次將心中疑慮說與楊國忠。
楊國忠官當到這地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可沒有更大的野心。狹隘一些的想法只是讓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保著楊家子嗣安享榮華富貴,自己到老能頤享天年。所以安祿山的異常舉動對他來說,無異于芒刺在背,這一點他比玄宗還要警覺。
崔圓的提醒,讓楊國忠想起玉環私下和他說過的安祿山的一些事,他心中越發狐疑,覺得還是悄悄問問玉環較妥。
這日,三個姐姐擺宴請玉環駕臨,玄宗因偶然風寒,并未跟來。酒宴前,楊國忠喝退左右,在書房問玉環道:“臣釗有一事不明敢問娘娘?”
玉環笑道:“都已在家中,我兄不必拘于禮數,何事?”
國忠猶疑片刻道:“我只是想知李林甫之死和安祿山有沒有關聯?”
玉環眉頭一皺,不知楊國忠為何突然問這個。她雖然知道李林甫暴斃必是青龍做的手腳,但又怎能一五一十的告訴國忠,況她并不清楚國忠問此事的用意。于是果斷的說道:“那日我兄你也在場,何來此問?”
國忠道:“事也太過湊巧,娘娘剛交待過不久,安祿山入朝,李林甫就不明不白死了,臣實在是不明就里。”
玉環道:“你踏踏實實做你的丞相,管這許多事,又為了什么?再說李林甫一朝丞相,和安祿山一員遠在邊關的戰將,毫無牽扯,他的死和人家又有什么關系,御醫那日的診斷你可是有什么懷疑?”
國忠道:“御醫的話臣釗也聽到了,確實沒什么可辯駁的。只是近日得報,安祿山在邊關,以戍邊的名義招兵買馬,聚草屯糧,臣兄恐他有反心,怕連累娘娘。”
玉環最近還是頭一次從其他人口中聽到安祿山的消息,知道這天下要大亂了。可她并不想楊國忠從中作梗,便假裝驚訝的樣子道:“我兄,你這消息哪來的,安祿山拜我和玄宗為父母,逢年過節必厚禮相奉,尊敬有加,沒有我們哪來的他今日的富貴尊崇,他為何要反?”
楊國忠聽完,也是無言以對。他想:這安祿山確是沒有反叛的理由,一名封疆大將,獲封東平郡王,又是當朝天子的干兒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有什么事能讓他放棄眼前大好榮華,甘愿犯險去做個亂臣賊子。
想到這,自己也是搖搖頭道:“臣兄也是聽那邊邊境過來的人反映的,許多細微之事卻表現出一些不正常,可能…可能是聽報有誤吧!”
玉環見已打消了楊國忠心中疑慮,便起身又道:“我兄大可不必把一些羨慕嫉妒安祿山的朝臣的話放在心上,和他們一樣心胸狹隘,錙銖必較。姐姐們怕是等急了,我們過去吧。”
楊國忠只好前面引路,一同到前廳赴宴。
其實,玉環的這一番話,并未真正讓楊國忠斷了猜疑,他對崔圓報上來的情況,深信不疑。以崔圓的干練,洞察事態的能力,況且和安祿山并無過節,尚不至于夸大誣陷。不光是玉環說,他自己確也找不到安祿山圖謀反叛的理由。
次日,楊國忠特意找了自家的貼身小童楊林兒,秘密囑咐一番,讓其帶足銀兩替他到范陽一探。
安祿山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治城在幽州,就是現在的河北涿州,轄現在的北京、河北、遼寧大部,主要防御奚族和契丹族兵犯唐境,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疆域遼闊,地廣人稀。
這楊林兒一去大半年,走遍了安祿山治下的疆域一無所獲,最終從平盧返回時,無意間走過幽州東北漁陽(北京順義)狐奴山下,才發現大批胡人勇士在日夜操練,戰馬猶嘶,鼙鼓咚咚。
楊林兒留意打探,初問得知,是范陽節度使為防范居庸關外之敵,在此設營演兵。這個說辭本就很勉強,多待些時日,四處一走動,楊林兒又發現,整個幽州以北的范陽平原地帶,竟秘密的屯兵數萬,馬場十余處,戰馬數萬匹。本地本來就有稻田8000頃,現在四周更是建造了百余處的大糧倉,且倉滿米足,都是平盧、范陽、河東三鎮境內各地匯聚到此的。
楊林兒待了月余,了解清楚才返走長安。出了漁陽境地,路過幽州,幽州城內又是一片祥和之像,往來商販絡繹不絕。看貨物品樣應是海上躉來,遠至東洋、南洋。楊林兒一一記下,回京后詳細的將所看所聽報與了楊國忠。
這回楊國忠聽完心中已知大概。
自己任度支郎時,派去范陽的人調查庫存情況時,可并不知道此地竟然如此富庶,征收上來的財物尚不足楊林兒報上來的萬一。更何況馬場中數萬匹戰馬,有胡人兵將日夜操演,安祿山這是要干什么?
他覺得,不單是玉環被欺瞞,就是玄宗也不見得知道安祿山眼下是這種情況。
楊國忠連夜擬了一份密報,將楊林兒探知的消息詳細羅列,次日一大早上朝前即通過高力士呈送了玄宗。
不想,早朝上,玄宗頭一件事宣布的竟是:封安祿山為閑廄、隴右群牧使。今后凡是上言安祿山謀反的人,皆命押送于安祿山帳下,任其處理。
玄宗沒有點楊國忠的名字,但也聽得楊國忠冷汗淋淋。他不怪玄宗昏聵,怪只怪安祿山以前做的太好了,蒙蔽了陛下的雙眼,讓玄宗和貴妃娘娘對他深信不疑。
楊國忠知道,此時說什么都沒用,反而徒增煩惱,自己暗中調度,以防萬一吧。
回到府中,楊國忠在書房中,泡上一杯蒙頂茶,邊品著茶邊琢磨。誰可制衡安祿山呢?
從楊林兒報上來的情況看,安祿山已準備多時,眼下手中可謂兵精糧足。必須找出一個能與之抗衡的人來,讓他不敢輕舉妄動。只要他近日不動,自己終能在日后找出機會將他誆進朝中,再向玄宗曉以利害,奪其兵權,消除這場禍患。
楊國忠也算為玄宗盡心盡職,書房中翻看了所有邊關大將的履歷,和戍邊將士的近況,終于發現,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最近新統帥了突厥阿布思部落,眼下士氣正旺,麾下兵多將廣。副節度使郭子儀也善用兵,和哥舒翰情同兄弟,把個隴右軍整的鐵板一塊,上下一心。且隴右離京城不遠,可算是長安門戶,一但有事,可最先馳援京師。
楊國忠主意打定,他要用隴右節度使哥舒翰鉗制安祿山。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